科创绿洲以色列
编辑张
以“创业之国”著称的以色列,创业公司约有6000家。超过600家大大小小的创业公司挤在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特拉维夫罗斯柴尔德大道周围1平方英里的地方。
2018年,据纳斯达克董事长纳尔逊格里戈斯称,在纳斯达克上市的近4000家公司中,以方包括了70家,排名第三,仅次于美国和中国,超过了欧洲的总和。
建国以来,以色列一直致力于投资高科技产业。无论是基础科学还是创新科技,以色列都有自己的发展之路。目前,凭借在遗传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等领域的深耕,以色列人和以色列人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已达12。
根据以色列风险投资研究中心的数据,从2013年到2017年,以色列高科技公司的融资额一直在增加。该国的高科技公司在2017 * *年筹集了52.4亿美元的融资,完成了620笔交易,与2016年的48.3亿美元融资相比增长了9%。其中,有4家公司的融资额超过6543.8美元+0亿美元。
今年6月5438+10月,在北京举办的中关村论坛2019上,亿欧独家专访了以色列理工学院前副院长亚当·施瓦茨(Adam Schwartz)教授和魏茨曼研究所耶达技术转移公司董事长莫迪凯·谢维斯(Mordechai Sheves)教授。以色列之所以能成为创新之国,我们从两位教授身上找到了一些答案。
“以色列人口约870万,和中国南京人口差不多,”刚刚结束南京之行的亚当教授说。“但以色列有很多初创企业。”据福布斯2018统计,以色列大约有6000家高科技初创企业。也就是说,每1400人就有一家创业公司,远高于英法等发达国家。
在亚当教授看来,这种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
"以色列不是一个非常有秩序的国家。"Adam教授提到的第一个因素让Yiou大吃一惊。但他随后解释说:“以色列儿童不像西方那样被过度保护,而是必须从小就学会自己解决所有问题。”这让他们确信,在混乱与秩序的边缘,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只有依靠自己的双手才是最实际的。
在希伯来语中,有一个词是以色列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胆大包天怕虎刺。在犹太教中,这个词的意思是敢于直言,挑战权威,表达不同意见。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东亚系教授张平说,这种勇气是犹太教得以推行的道德支撑点,所以鼓励不同意见的表达成为发展需要,“怕虎刺”在以色列教育中得到了积极的理解和反馈。
"我们强烈鼓励学生表达他们与老师的不同意见。"亚当教授认为,这也是激发年轻人创新的源泉。“他们不想墨守成规,所以总是有新的想法。”历史上,犹太民族历经磨难。建国后,在创造更好生活条件的同时,承担风险成为以色列人的“出路”。创业在犹太人眼里也像是一种风险试错。“我们对创业失败有很高的容忍度。”亚当教授坦言,相比创业失败带来的损失,其他人更看重创业带来的技术突破。
而全民成为以色列科技创新的最佳孵化器。在以色列军队中,权威不是被保护,而是随时受到挑战。"在军队里,士兵们也被鼓励表达自己的想法."亚当教授说,“全国各地的人都聚集在军队里,交流也会激发思想的碰撞。”
以色列在网络安全、人工智能、视觉识别等高科技领域的优势,都是军事训练贡献出来的。以色列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在保护军队的高科技IP方面非常自由。年轻的退伍军人可以利用自己在部队掌握的先进技术创业。事实上,在军营中相遇的以色列创业团队不在少数,从字面上看是“一起战斗过的团队”。
当然,创新技术不能只停留在天上。
"有些想法提出来时听起来既疯狂又愚蠢。"亚当教授说。以色列的特别之处在于,在学校和技术转移中心的帮助下,把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变成现实。
调查显示,以色列的创新生态链一般包括6个要素,即初创企业、工程师、研究型大学、风险投资、政府和大型企业,它们相互合作、相互作用,不断演绎从发明到创新的过程。
亚当教授认为,大学是以色列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学术成果商业化比例很高,是以色列大量初创企业的来源。技术转移中心是每个以色列大学、研究所等机构中的特色组织,其作用是将创新思想推向市场。全球最大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制造商Mobileye来自大学的技术转移机构。
但是,在不同领域商业化的过程中,进度也是千差万别。“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商业化会相对较快,而在医学领域,商业化进程可能会非常缓慢且不可预测。”莫迪凯教授说。
今年,魏茨曼研究院叶大技术转移公司与中关村达成协议,在创新药物领域搭建联合R&D和转化平台。该平台由中关村发展集团和中关村驻以色列联络处运营商盛京集团共同建立。
以色列人口871.2万,无法带来巨大的国内市场。因此,以色列的初创企业必须从一开始就面向世界。
在成熟制度的支撑下,以色列这个“中东硅谷”已经成为世界各大企业收购和投资的目标。谷歌的以色列网络应用开发商LabPixies,后来收购了导航应用软件公司Waze三星已经收购了以色列机顶盒制造商Boxee更不用说,偏向以色列的英特尔以6543.8+053亿美元的超级交易收购了Mobileye。
在从“制造”向“智造”转变的过程中,中国对以色列高科技的兴趣不减。然而,中国资本在以色列出海仍然面临瓶颈。在以色列科技企业的并购中,中国企业的参与度仍然落后于美国、欧洲甚至日本。两位教授认为,虽然中国是以色列的重要市场,但中以合作仍处于探索阶段。
根据INNONATION的数据,2019年上半年,中国在以色列进行了15笔投资,其中公共投资13笔,投资总额约为3.65亿美元,而去年同期这一数字约为5.7亿美元。
莫迪凯教授承认,以色列的主要投资者仍然集中在美国和欧洲的大公司。“中国的投资更倾向于购买他们的‘商品’,而不是继续投资研发。”
双方不平等的期望成为中以合作的障碍。作为一个资本竞争激烈的国家,各个国家的淘金者并不多。此外,国内市场容量有限,以色列注定成为典型的技术出口国。因此,在出口过程中找到一个理想的合作伙伴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作为资本的来源国,在这个市场上对全球商品的竞争非常激烈,所以中国的资本需要找到最好的“商品”。
莫迪凯教授还表示,以色列非常关注知识产权的保护。此前,以色列企业对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有所担忧,但现在这种担忧正在减弱。
理念上的差异,双方抱着不同的目的走向谈判桌,最终成交的概率并不大。
尽管面临挑战,中国和以色列仍在不断探索有价值的新合作模式。“野大与中关村的合作,为中以合作探索出了互利共赢的深度合作模式的新台阶,有望推动中国新药研发建设,提升中国创新药物的技术转化和产业化能力,形成创新可持续发展。”汪祥云女士说。
从最初组织企业家和投资人代表团赴以色列参观交流,到成功投资以色列一系列顶级风险投资基金,再到盛京全球创新奖的创立,盛京在中以合作的探索中不断走向成熟。2017年,盛景集团被以色列经济工业部选为中以创新加速器服务商;2018年,盛京集团再次获得中关村管委会认可,承担了中关村驻以色列联络处的工作。
汪祥云女士坦言,盛京的发展遵循了其独创的中以创新合作模式——“五个一”,即中以合作中不可或缺的五个方面。在以色列,一是通过聚焦以色列的创新技术和企业,二是通过平台化的方式与以色列头部机构和基金合作,中国可以更好地融入以色列的创新生态。在中国方面,首先要把政府支持的创新落地平台和产业科技园结合起来;其次,要和有市场导向能力的头部企业合作;第三,我们应该通过服务和投资整合上述中以机构,以便有效开展创新合作。
汪祥云女士表示,“盛京的愿景是成为中国与中国创新合作的纽带。通过投资和服务,所有的资源都会更好,优质高效,推动整个创新生态的发展。最后,以色列的产业和市场可以深度融合,实现中以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