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SMT外围设备制造商
自21世纪初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加速发展,每年以20%以上的高速增长,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总体规模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二。随着中国电子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SMT技术和产业也快速发展,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第一阶段(1960—1975):小型化、混合集成电路;第二阶段(1976—1980):缩小体积,增强电路功能第三阶段(1980—1995):降低成本,大力发展生产设备,提高产品性价比:现阶段(1995—至今):微组装、高密度组装、三维组装技术现状:据国外报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产品采用通孔组装技术到目前为止,日本、美国等国家80%以上的电子产品都采用了SMT。SMT/EMS行业:我国SMT/EMS行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天津、北京、辽宁省市占全国SMT/EMS总量的80%以上。按地区来看,珠三角及其周边地区最强,其次是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环渤海地区SMT/EMS总量虽与珠三角、长三角相差甚远,但增长潜力巨大,发展势头更强。例如,2005年,某外资公司位于北京的工厂采购了一台贴片机,总金额为15万美元。国家有关部门宣布,天津滨海新区将成为继深圳和浦东之后的中国经济增长的世界屋脊。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SMT/EMS行业必然会形成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足鼎立的格局。中国SMT/EMS行业的大好形势主要得益于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并制定了良好的发展政策和进口政策。在世界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日本、韩国、欧洲和中国台湾省,电子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是一个重要因素。以SMT/EMS领域10强企业为例。富士康、伟创力、旭电等一批企业在中国设厂。其中,富士康是最成功的公司,在深圳、苏州、北京、天津、烟台等地建有非常大的工厂,员工数万人。从国际环境来看,虽然印度、越南、东欧的SMT/EMS产业会有所发展,但在不远的将来不会对世界电子制造大国的地位构成很大威胁。总之,未来几年中国仍将是全球最大的SMT/EMS市场。五大因素制约SMT/EMS发展虽然我国SMT/EMS行业发展迅速,但客观上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规模小。中国大陆的SMT/EMS企业规模小于国外和港台地区的同类企业,且多为中小型企业。国际著名研究机构2004年公布的全球最大的100家EMS企业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没有一家SMT/EMS企业入围。美国占了一半以上,中国、台湾省和香港各有7个入围。另一方面,在中国大陆的SMT/EMS企业中,最大的企业销售额只有几亿元,而大多数企业只有几百万元到几千万元。中国大陆的SMT/EMS企业最多有二三十条生产线,大多数企业只有几条甚至一两条。而国外和我国港台企业的SMT生产线很多,从几十条到几百条。二是技术含量水平不高。中国大陆大多数SMT/EMS企业,由于缺乏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工的多是中低档产品,多是一般消费品,赚钱主要靠人力资本,而不是知识资本。以北京生产手机为例。根据信息产业部的统计,2005年北京生产了8949.4万部手机。大部分主板由诺基亚、索尼爱立信及其代工厂艾克泰和富士康生产。北京几十家SMT/EMS企业,基本都是加工低端低附加值的产品。第三,能力不全面。根据全球50家EMS企业的统计,能力分为前端(设计)、制造、组装;后端售后服务。其中,大部分企业具备上述全部能力。中国大陆大多数SMT/EMS企业只有贴牌能力,缺乏设计、测试和一流的物流和供应链能力。第四,缺乏团队精神和行业自律。我国SMT/EMS企业与国外及港台同类企业相比处于弱势地位。但即便如此,大陆SMT/EMS企业也不愿意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实行行业自律,对外一致。而且他们压低价格,互相贬低,甚至以低于合理成本的价格接单,互相攻击,搞不正当竞争。结果大家都赚不到钱,陷入恶性循环。第五,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力度不够。政府有关部门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的政策是正确的,但制造技术的发展也绝不能忽视。目前很多科研成果只能停留在样品试制阶段,无法商业化的根本原因是制造技术不达标。中国是电子产品制造大国,但不是电子产品制造强国。以手机为例。我国手机产量世界第一,但国产手机制造质量普遍低于国外知名品牌却是不争的事实。SMT水平的差距是一个重要原因。甚至一些主管科技的官员对SMT/EMS一无所知,不认为SMT技术是高科技,因此很难得到其他高科技企业所能得到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SMT技术的引进已经进入稳定期。2004-2005年,中国连续两年进口近9000台,占同期全球贴片机产量的40%以上。2004-2005年从中国* * *进口贴片机35400多台,上个世纪的贴片机数量应该在4万台左右。80%都是近五年买的,短期内不可能大量更新。因此,预计2006年贴片机的进口规模不会有大幅度的增长,总进口量将基本维持在2004 -2005年的水平。印刷机作为SMT生产线的主导设备,每年的采购量应该在4500-5000台之间,其中80%是进口产品。回流焊炉作为SMT生产线的后端设备,预计2006年的采购量会比2005年高,预计在6000-7000台左右。主要原因是欧盟自2006年7月1开始实施RoHS指令,并将实施2007年3月七部委颁布的《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回流焊炉总采购量中很大一部分是采购无铅回流焊炉来替代旧的。总之,SMT技术在中国的引进已经进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时期。相关链接中国技术SMT发展史中国的电子技术人员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开始跟踪国外STM技术的发展,并小范围应用SMT技术。我国最早大规模引进SMT生产线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其背景是中国彩电工业技术的引进。配套的彩电调谐器,如松下彩电调谐器,已从A型改为B型电子调谐器,而新的调谐器使用了大量的芯片组件。在当时计划经济的指导下,国内彩电调谐器厂开始引进SMT生产线,包括松下、三洋、TESCON和TDK。90年代初中期,中国录像机生产线的引进掀起了又一次SMT引进高潮。以松下录像机为例,从L15开始大量使用芯片元件。在此期间,大连鲁花、北京电视设备厂、上海录音设备厂、南京714厂、夏新等一批录像机制造商开始引进SMT生产线。根据国外某调查机构的统计,到1997年底,我国有贴片机3700台,SMT生产线总数在1500-2000条之间。自20世纪以来,表面贴装技术在中国的引进速度大大加快。我国海关公布了2000年贴片机引进数据,当年引进贴片机数量为1370,年均增长率超过50%。2005年引进的贴片机达到8992台,全国贴片机数量超过3万台,SMT生产线数量在1500条左右。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和最重要的SMT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