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理论。

(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建立这种分配制度的基础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必须坚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按劳分配制度。按劳分配和按产分配是必要的...

(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建立这种分配制度的基础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必须坚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按劳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人先富起来,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实行这种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消费资料的分配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1995理科选择题18,2001文科选择题9,2001理科选择题13,2003选择题25)

确立分配制度依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①)已经确立,这就决定了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分配方式都是同样可能的,都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发展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和信息等要素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因为活劳动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创造价值,所以要实行按劳分配;同时,由于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是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所以必须允许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使生产要素所有者获得相应的收益。

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也是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重要原因。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收入分配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这种分配方式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有利于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调动分散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投入现代化建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中,既不能因为强调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就否定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发展;也不能因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而动摇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二)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原则。

一方面是指按照创造使用价值即创造财富的贡献参与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发展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是商品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必须允许各种要素参与收入分配,而收益权是要素所有权的经济实现形式,要求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十六大报告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改革开放后,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公有制的多样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出现了多种分配方式。具体来说,主要包括:

1.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和经营收入。主要指个体劳动者和农村专业户的个人收入。他们从事个体工商业、个体服务和农副业生产等经济活动,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得收入。但他们获得收入的多少,不仅取决于他们的劳动,还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物质生产条件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他们的经营能力。(2004年12题,选择题)

2.按劳动价值分配收入。主要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工作的劳动者的工资收入。这种收入本质上是劳动者出售劳动商品所获得的价值和价格。

3.资产回报率。主要是指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个体经营者通过直接或间接融资向需要资金的人提供资金,获得股息、红利、利息、债务利息或分享收益等获得的资产性收入。

4.社会成员通过提供技术、信息和其他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包括以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或入股、信息咨询等方式取得的收入。

5.资本分配利润收入。主要是指民营企业家、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按资本取得的利润收入。此外,还有国有企业的承包方、承租方通过按经营成果分配取得的收入,出租、承租实物资本或不动产取得的租金收入等。

(三)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多种分配方式实施的关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各种分配方式存在的客观性,处理好各种分配方式之间的关系成为突出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为此,我们必须做到:

第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格局。按劳分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按劳分配成为全社会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方式,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方式不能成为全社会的主要分配方式;第二,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情况下,虽然个人收入也来源于不同的分配方式,但绝大多数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主要是通过按劳分配获得的。

第二,坚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按劳分配仍属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体地位,并具有新的特点;另一方面,基于市场机制投入经济活动的各种生产要素,都要求追求收益最大化;同时,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有多种经营方式,不同的经营方式要求不同的分配方式,* * *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收入分配格局。

(4)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目标和本质的最重要体现。但是,* * *有钱绝不等于也不可能完全平均和同步。我们的分配政策既要帮助合法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又要合理扩大收入差距,防止贫富悬殊,坚持* * *同富的方向。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提倡先富起来的政策,是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经济条件的。它不仅与* * *和富强不矛盾,而且是实现* * *和富强的必由之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大政策,推动了分配制度改革,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这种合理差距的存在,对于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在肯定合理、合法、适度的收入差距的积极意义的同时,要努力限制和消除不合理的收入差距,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阶段转向“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普遍参与共享”的阶段,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使城乡居民通过普遍就业和福利补偿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第一,注重社会公平。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必须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竞争。总的来说,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但在一些局部问题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公平与效率的暂时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追求效率往往是以牺牲一定的收入差距为代价的。然而,虽然一定的收入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但必须限制包括收入差距在内的社会不公正,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所有社会成员之间的公平。

第二,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既要鼓励人先富起来,又要引导人先富起来,帮助人先富起来。同时,在不影响经济发展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通过改革税制、增加公共支出、扩大就业、提高福利补偿、增加转移支付等措施,逐步解决差距过大的问题。

第三,收入分配政策按照“增、低、扩”进行调整。即对高收入进行适当调整,如所得税、遗产税、奢侈品消费税;“保持低”是指国家必须重视反贫困和区域平衡调整,千方百计削弱城乡贫困趋势,增加贫困人口的就业和教育机会,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扩中”就是扩大中等收入阶层,让中等收入者成为社会发展和稳定的中坚力量。

当前,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个人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城乡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如果不认真解决,会造成很多严重后果。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应该作为一个整体事件来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