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家具是如何现代化的?

中国传统家具的现代化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即材料、设计和制造技术。

3。1。材料

现在在老百姓心目中,红木和中国传统家具(红木家具)之间画了一个等号,两者相提并论,视为一体。这样合适吗?科学吗?这个问题必须先搞清楚。

其实古代的中国家具主要是用榆木、松木、榉木、楠木等国产材料制作的。苏州太湖附近的大片山毛榉林使苏州成为明式家具的生产中心。后来山毛榉逐渐稀少,人们开始寻找新的材料。就在明代,手工业发达,与东南亚贸易频繁,红木等原木源源不断的运来,造就了明式红木家具的辉煌。

到了明末,当时被视为高档的紫檀木越来越稀缺,于是被用作压舱物后丢弃的紫檀木开始被人们尝试,最终成为“暴发户”。

乾隆年间。紫檀木越来越少了,于是人们开发了一种新的材料——花梨木,也就是上海人过去常说的“老紫檀木”,然后从泰国引进了紫檀木。到了清朝末期,人们开始采用紫檀木。

从上述中国传统家具材料的历程来看,其实中国人都是就地取材,东南亚红木的使用也是基于“资源易得”的原则。在国内外红木等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可以开发新的材料来替代,这符合国人的传统习惯。

改革开放后,红木家具国内市场突飞猛进,需求导致小作坊、工厂越来越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所以行业开始作弊了。人们争论的不是家具的质量和设计,而是使用的材料是否是所谓的红木。

因此,我国国家技术监督局于2000年8月1日正式颁布了国家标准GB/T 18107-2000(红木)来规范市场,但从来没有人做过完整的定量分析来确定所有红木的物理力学性能,红木的好坏,是否适合我国传统家具的生产等等。

红木标准公布后,摸清了标准中八种红木的七项物理力学性能,分别是:气干密度、收缩系数、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强度、硬度、冲击韧性、顺纹抗剪强度(这些性能与家具比较有关,这些数据都是从现有数据换算过来的,有些是在北京林业大学实验室测试后得到的, 并且详细的数据都收集在我的《中国传统家具》一书中从这些数据来看,红木的数值都很高,除了干缩系数大,会增加干燥的难度。 其他数据显示,红木的质量优于俗称的白木。

但问题是,家具材料需要这么重这么结实这么硬这么坚韧吗?众所周知,家具的最终质量不仅取决于木材的性质,还取决于家具的设计和结构。换句话说,在设计和生产中必须考虑使用什么材料。

还特意挑选了楸木做实验,用楸木设计制作了一套中国传统家具,然后由上海家具质量监督检验站进行质量检测,结果全部合格(详见我的书《中国传统家具现代化研究》),甚至有很多项目超标。

3。2。设计

对中国传统家具设计的继承和完善至少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

a)现代家具的设计要有民族传统的韵味,为叙述方便,称之为民族现代家具;

b)保留传统设计,保留和重组传统优秀设计元素。改进部分是为了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和现代生产方式,也是为了方便,所以称之为“再生产家具”。

刚才提到后现代主义,其实后现代主义不仅反对设计的简单化,也反对“少即是bort”,认为“少即是无聊”。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说,后现代主义也反对设计的全球化和国际风格的功能主义,这为中国传统家具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后现代主义分为两派:

前卫:以孟菲斯为代表的前卫正好符合发展民族现代家具的理念。它反对固定的模式和规则,认为设计是感性的偶然结果,而不是理性逻辑的必然结果。

-经典:类似于古董家具的想法,以罗伯特·文图里为代表,主张从经典中提取回族和个性化的东西,寻找传统形式和历史风格,并将其用于新的设计中。

设计师们还没有完全理解这些理论,至少很少有人根据上述理论开发出民族现代家具或者仿古家具,但是丹麦设计大师维格纳做了一个非常成功的尝试。

本文试图从后现代主义的经典流派出发,找出明代罗汉床和牛角形大理石太师椅的一些基本元素,设计现代仿古家具——床头。

灵感来源于清代中期的一把“角形骷髅头嵌入大理石的太师椅”,将两端弯曲的骷髅头、末端雕刻的云头等设计元素取出,重新组合。太师椅大理石板芯更换加宽加长,其中贴有浮雕虎灵芝图案,为明代罗汉床所获。这个核心成为了整个设计中的“主导权”,床脚的云朵状图案让它在整套家具中“重复出现”。背板两侧布满对称的凹字形,镂空,让床头看起来不会那么沉重,反而更有灵气,更有变化。

用的材料是密度板和楸木,这是一种很好的吸玉方式。希望有更多的设计师从不同的方向去开发民族现代家具和仿古家具。

3。3。制造工艺

中国的传统家具没能赶上19世纪欧洲的工业革命,随之而来的机械化生产最终随着满清帝国的衰落而衰落。

近几十年来,中国传统家具逐渐引进了一些机械设备,如钻、刨、锯、刻、铣等。,但由于它没有接受欧洲工业革命的新思潮,没有彻底利用现代技术振兴传统艺术,中国还有一些人在争论和排斥机械化和新材料、新技术的采用,所以他们的产品不能面向大众,甚至不能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

现在正在生产中国传统家具的操作模式,称之为“现代传统家具的操作模式”,因为现在这样的工厂已经使用了一些机器,不是100%的手工。估计人工占70-75%,机器占25-30%左右。

欧洲生产传统家具,在设备、设计、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都与中国不同。参照他们的方式,我们为中国传统家具生产工艺的改进和创新设定了70-75%机械化,25-30%手工化的目标。

在我的《中国传统家具现代化研究》一书中,以此为目标规划了一系列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流程。这种生产模式的基本概念如下:

——材料:实木、单板、人造板混合使用,也使用现代的胶粘剂、五金件、螺丝、圆棒、榫头。

备料:中国传统家具的老制作方法,从备料开始就注定是手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