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没有发生工业革命?
关于工业革命起源的另一个重要解释是市场整合假说。自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全球贸易体系在欧洲逐渐建立。新旧大陆之间的经济联系也逐渐加强。不仅美洲农作物在旧世界传播,17-18世纪形成的“三角贸易”也继续在美洲、欧洲和非洲传播。巨大的贸易联系着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因此,欧洲相对完整统一的市场成为工业革命的另一个重要前提。然而,这一假设也受到了挑战。最近,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薛华教授及其合作者,利用中国南方10个省份1742-1795的米价数据,121个地方政府市场,以及17-18个世纪欧洲主要城市的粮食价格数据,计算出不同地区的粮食价格。中国市场的一体化程度明显比欧洲好很多,而且随着市场距离的增加,中国不同地区的价格相关系数也比欧洲慢很多。此外,通过计算不同地区的粮食价格标准差,发现18世纪中国南方各省之间的粮食价格标准差远低于同期欧洲15主要城市的粮食价格标准差。这说明中国的市场一体化程度和欧洲不相上下,似乎中国更一体化。这一发现进一步说明,市场发展的差异并不是英国工业革命的首要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大航海时代创建的全球商业网络对欧洲工业革命后产品的销售和市场拓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除了市场发达程度,技术创新和供给也是解释英国为什么会发生工业革命的重要假设。在中国,技术创新问题被称为另一个标题,即“李约瑟之谜”。“李约瑟之谜”主要是指中国的科技成就在历史上令人惊叹,领先世界。比如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对西方世界影响很大,连弗朗西斯·培根都称之为西方世界从黑暗时代到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发明。但是,为什么中国在14世纪科技领先世界,却在近代尤其是17世纪被西方超越?对此,林毅夫教授认为,前现代社会的大多数技术发明都是基于工匠的个人经验,而科学发现只是少数天才在观察自然界时做出的特例。在现代社会,技术发明主要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科学家根据科学知识通过实验完成的。
所以在前现代社会,技术是随着人口规模而递增的函数,即一个社会的人口越多,可能就有越多有经验的工匠,这样的工匠越多,可能就有越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中国古代社会正是这种依靠人口规模取得科技领先地位的典型。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国的科学技术仍然依靠经验,而在科举制度下,天赋较高的人往往投身科举,进入仕途,无法从事科学技术研究。17世纪的西方社会,科学革命已经开始,科技的发展依赖于科学实验。因此,技术创新模式的差异导致了近代中国社会技术创新供给落后于西方社会,这种差异也导致了中国工业革命的失败。
此外,另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解释是制度创新假说。英国在完成工业革命之前就已经进行了商业革命和贸易革命。因此,阿西莫格鲁等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英国的发展不仅仅是因为商业和贸易的发展,还与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系列制度变迁有关。早期海外贸易的代表葡萄牙和西班牙主要受国家利益和皇权驱动,而英国和荷兰的贸易探索主要受公司驱动。因此,从贸易中走出来的商人很早就参与了国会的政治活动和政策制定。政治和商业的结合导致了商人的力量,他们有能力干预和改变一系列的经济和金融体系。特别是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后,光荣革命促进了英国现代国家体系的形成。国王增税必须得到国会批准,国王的税权也受到很大限制。此外,私人合法产权也得到了有效界定。
随着英国国家能力的增强,公共金融体系促进了英国公共债务市场的发展,由政府特许的英格兰银行也在此时成立,伦敦的金融市场地位得到提升,甚至成为比荷兰阿姆斯特丹更大的金融中心。这一切导致了17世纪的英国财政金融革命。回头看中国,17-18世纪的中国还在中央集权、僵化的政治体制下发展。它虽然有通过科举考试形成的比较庞大的文官体系,但皇权依然至高无上,推行“天下非王之地,地非王之臣”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