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有哪些自己的手机创新专利?

科技巨头之间的专利摩擦一旦打响,就会碰撞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尽管如此,与专利诉讼成功后获得的巨大回报相比,过程中的贡献可以忽略不计。这也是科技巨头在国际市场频频掀起专利战的根本原因。苹果与三星、HTC的两场专利战就是最好的例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综合实力的日益增强,近年来,国内大型企业也开始布局海外市场。然而,知识产权就像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成为很多新中资企业走向国际的最大障碍。似乎每当中国厂商出海,都会遭到国际巨头的攻击。从国企到民营巨头三一重工,再到华为、中兴、联想等各大手机厂商,都遭遇过专利官司。如何有效抵御专利诉讼风险,实现自身硬实力的全面突破,成为各大中资企业不得不解决的问题。5月25日,华为在美国和中国同时对韩国科技巨头三星提起专利诉讼,要求三星赔偿华为的知识产权侵权,包括三星手机使用的通信技术和软件相关的专利。此事犹如平地惊雷,国内外舆论一片哗然。一时间,如“中国企业不再是山寨产品的代名词?”“中国科技巨头起诉三星,中国制造崛起”“华为为何敢挑战全球最大手机出货商”等言论风靡一时。毫无疑问,华为主动发起专利战,给其他中资企业打了一剂强心针,对于扭转中国企业专利形象疲软,塑造自身品牌价值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在为民族企业的崛起欢欣鼓舞的同时,作者也反思了中国企业为什么会出现“走出去”的困境。华为为什么敢并且第一个站出来挑战国际巨头?为什么一些国内巨头通常与高通和微软有交叉协议或专利购买,但在东南亚、印度、南美和欧洲仍会遭遇专利诉讼?为什么与其他中资企业相比,华为在海外很少遭遇专利诉讼?华为如何从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在海外专利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华为采用预研稳中求进的专利发展策略。华为提出了“巨人肩膀上的创新”原则,即对其他厂商的现有技术专利支付合理的知识产权使用费,同时对保证创新空间的技术进行研发。与其他厂商广泛疯狂的专利申请不同,华为在知识产权上更注重效率和价值,在申请专利时更注重实际用途和未来发展潜力。因此,华为在知识产权方面做了完善的布局,保证了知识产权部门内部行动的敏捷和策略的统一。不同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和司法环境不同,仅靠既定的准备和经验不足以支撑潜在风险的防范。华为2005年进入欧洲时,对欧洲12个国家的知识产权做了全面调查,包括当地的法律环境和可能存在的专利风险。并根据不同地区的需求,完善了法务团队和知识产权团队的人员配备,以增强“打硬仗”时的“战斗力”。同时也建立和规范了内部团队流程,培养了自己的专家资源。即便如此,包括华为在内的很多公司都会遭遇“恶意诉讼”。这类诉讼往往不一定具有一方侵权的本质。专利诉讼的根本诉求是盈利,所以需要对各地的司法和商业环境有足够的了解。华为在欧美等海外地区也遭遇了多起专利流氓案。华为的知识产权专家表示,2010年,由于美国没有相关规定要求败诉方承担胜诉方的律师费,华为在美国几乎每天都遭遇专利诉讼,而且体量非常集中。这些“流氓诉讼”的发起者隐藏的目的非常明显——平均每起案件,华为需要给差不多20万美元才能撤诉,否则官司一路打到庭审,华为的整体成本可能超过100万美元甚至更多,而且不一定能打赢官司。对此,华为和美国业界整体做出了强硬回应,美国法律目前已经将恶意专利诉讼纳入司法管理体系,这也可以称得上是高度重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华为和千千企业的胜利。随着全球对知识产权认识的加深,华为已经越来越能够识别风险的主要原因,从而有效化解风险。“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断学习,真正做到有备无患,考虑到企业知识产权存在的诸多风险,进行预研,组建专家团队,这只是华为面对未来的战略行为,真正了解各个地区的司法史、判例史,才能有所准备。华为在美国遭遇了思科和摩托罗拉的专利侵权诉讼,对美国的知识产权环境和华为自身的生存之道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学习和实践。对于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来说,所有在当地做生意的企业迟早都要面临专利诉讼,知识产权领域的经营就成了硬成本。比如对于美国公司来说,有两类诉讼是必须要考虑的,一类是知识产权诉讼,一类是集体诉讼。这两类诉讼都是硬成本支出,应该纳入公司运营成本的考量。也可以说,在美国,企业需要时刻做好被起诉的风险准备,提前准备好应诉的成本。在华为与思科、摩托罗拉等巨头公司的专利大战中,虽然都以零成本和解或胜诉告终,但诉讼过程中耗费的人力物力成本也让华为倍感压力。这些事件让华为更好的了解了海外企业运营和司法体系的整体情况,当然也为华为的后续业务做了铺垫,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专利纠纷。发达国家的法律问题很多,发展中国家法律的复杂程度并没有少,有的甚至更难。在许多智能手机制造商争夺的关键地区,如印度和中国南方,许多美国智能手机公司也遇到了专利纠纷,甚至被暂时禁止销售。这些潜在威胁可能来自爱立信等大型专利公司,也可能来自政府等渠道。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每个国家的企业都会遇到突发状况。当然,华为走向海外,没有办法有效地调查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但是当朋友遇到专利纠纷时,华为会主动进行法律调研,评估是否有类似的风险。防患于未然也是华为近年来减少专利案件的重要原因之一。华为通过多年在海外市场的浸淫,实现了越来越多不同国家、不同企业之间的沟通,也达成了很多交叉协议和合作协议。在让华为的声誉和品牌更受尊重的同时,避免了巨头之间的纷争。此外,对全球不同地区的了解和积累,也让华为能够从容应对不同地区之间的知识产权诉讼案件。华为在全球设立了15个海外法务部门,服务于全球100多个分支机构,拥有近300名知识产权员工和200多名法务员工。这些布局有效地为华为主营业务的发展保驾护航,让华为专注于发展的主渠道,不被太多复杂的专利麻烦所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