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我国收支失衡,

国际收支的高“双顺差”是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之一。高额的顺差给中国带来了巨额的外汇储备,以及人民币升值和国内货币供给的压力,国际贸易争端也逐年增加。事实上,国际收支顺差的过早出现不符合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应采取措施实现中国国际收支战略的根本转变。高额的国际收支顺差是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综合反映。一方面是中国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对外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核心问题。储蓄大于投资,这是出口导向型政策推动的。1.从宏观经济的同一性来看,“双顺差”是储蓄与投资差距的外在反映。国际收支本质上是国内经济状况的外在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国内经济的运行。根据宏观经济恒等式:储蓄-投资=出口-进口=经常账户余额(用经常账户余额代替贸易账户余额),经常账户余额实际上反映了一国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关系。当储蓄小于投资,即国内储蓄不足以支持国内投资时,可以通过产生经常项目赤字来满足投资需求;当储蓄超过投资,即国内储蓄超过国内投资时,由于进出口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存在,国内储蓄的消化可以通过贸易顺差和资本外流来实现,国内储蓄过剩可以通过国内资源的溢出效应来平衡。中国目前的大量贸易顺差正是由于中国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中国储蓄与投资的差距从1992年的5.5%扩大到2007年的8.9%),过多的储蓄并没有全部转化为投资。2.从贸易角度看,双顺差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结果。近年来,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厂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从东盟、韩国等亚洲国家进口大量原材料和半成品,经加工组装后出口到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亚洲国家对美国和欧盟的一些直接出口,通过中国变成了对欧美的顺差。3.从国内政策来看,中国长期的出口导向政策是贸易顺差的重要推动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资金和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发挥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优势,出口高速增长。国际收支顺差的过早出现给中国宏观经济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高额顺差给中国宏观经济带来的问题正是由于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和资本流入,造成了中国外汇储备的急剧增加,带来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带来了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压力。国际贸易争端也逐年增加。1.国际收支“双顺差”造成外汇储备不断积累,导致流动性过剩,削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加大调控难度。国际收支“双顺差”导致外汇储备过快增长。在现行结售汇制度下,外汇由央行统一购买。所以为了维持汇率稳定,央行被动吃进了大量外汇,从而向市场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统计显示,随着外汇占款快速增长,央行核销难度加大,核销成本越来越高。在基础货币被迫持续投放的情况下,市场流动性呈上升趋势。资本市场的泡沫和商品市场的通货膨胀成为当时宏观调控的两大难题。2.国际收支“双顺差”意味着中国将实际资源向外部转移,其粗放的贸易增长方式和体制结构问题更令人担忧。只要一个国家存在贸易顺差,就意味着其总产出大于总需求,也意味着存在储蓄盈余(或净储蓄),经济在向国外出借资源。中国投资小于储蓄或内需不足的深层次原因有很多,包括制度性因素(如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住房制度改革等。)、收入分配因素、投融资体制不完善等。,但外资主导的外向型产业结构、附加值低的加工贸易结构、劳动力廉价的分工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与此同时,我国资本账户顺差和资本大量流入也反映出储蓄转化为投资渠道不畅、民间资本增长缓慢、企业对外投资能力不足、经济过度依赖外资等体制和结构性问题。这些体制性、结构性问题是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3.国际收支“双顺差”加剧了中国与相关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占东亚对美顺差的一半以上,因此必然成为全球失衡的焦点。虽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但由于中国是全球失衡的焦点之一,因此也被普遍认为是失衡调整的主要责任方之一。中国在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市场准入、劳工标准、社会责任、出口管理、税制、透明度等问题上面临一定的外部压力,贸易摩擦也从产品和企业的微观层面扩展到政策、制度和行业的宏观层面。在19952005期间,WTO成员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调查达到716件。10年来,中国一直是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和地区,涉案损失每年高达30040亿美元。(2)从发展经济学理论和发展中中国国家的国际经验来看,过早的顺差超出了中国的国情,是资本的过早输出。根据发展经济学的国际收支理论,发展中中国国家面临双重缺口约束:首先,实现目标经济增长率所需的投资与国内储蓄之间的缺口构成储蓄缺口;第二,经济增长所需的进出口能力的差距形成了贸易差距,双缺口是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利用国外储蓄和外资是克服双缺口的根本途径。发展中中国国家正是通过资本流入利用外部储蓄弥补国内储蓄不足,资本流入为贸易缺口提供融资,因此国际收支结构通常呈现经常项目逆差和资本项目顺差的特征。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发展基本符合发展经济学理论的思路。经济起飞前和起飞期间的国际收支结构一般是“逆差+顺差”模式,即经常项目特别是贸易项目长期处于逆差,国际收支主要通过资本项下的顺差即向国外借款和吸收外资来实现,经济发展一般受外汇缺口的制约。同时,资本账户呈现大量顺差,反映了通过引进资本发展经济的过程。从人均产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来看,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中国。而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并不符合有限赤字的一般国际规律,过早地出现了高顺差现象,尤其是经常项目顺差,实际上是将我国的资源转移到国外,换取巨额外汇储备。外汇储备的投资渠道非常有限。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主要用于购买美国国债或部分企业债券,相当于暂停当前国内的消费或投资,借给国外。同时因为汇率波动等原因,收益也无法保证。核心问题是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中国国家,而不是投资过度或者产能过剩。相反,国内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中国人均一条铁路的长度不到一根烟),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导致消费低,产业结构不合理,金融市场不完善,民间投资渠道不畅通。这些都需要通过增加国内投资来解决。因此,过早的顺差超出了中国的国情,过早的资本输出制约了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应该采取措施,真正将资源用于发展国内经济。如何实现中国国际收支战略的根本转变?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源于国内经济结构的不平衡,要扭转我国目前的“双顺差”局面,必须首先解决内部不平衡问题。因此,充分利用宝贵的国内储蓄资源,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国内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扩大国内市场规模,实现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由外拉向内推的转变,是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药方。(1)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和优化国内投资,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内因,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改变目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让老百姓充分享受到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好处。这就需要将国内投资从“外需导向”转变为“内需导向”,以增加国内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进而达到扩大消费,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目的。中国的投资率长期低于储蓄率,而且差距在扩大,所以中国的投资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最重要的是,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仍然较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产业结构不合理,金融市场不完善,经济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都需要通过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来实现。应特别注意支持私人资本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对国内外资本采取“外松内扩”的策略,即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不遗余力地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同时制定严格的管制措施,对国内民间资本严加限制,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十分有限。当前,必须给予民间资本国民待遇,平等对待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放宽国内民间资本投资领域限制,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渠道。(2)改变现有投资政策,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和结构的战略,必须服从基本国内战略和中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调整的导向。在引进外资战略中,不仅要调整和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和效率,还要优化吸引外资的结构。首先要提高对外直接投资的质量,彻底摒弃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吸引外资模式。要确保引进的外资能够带来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引导其流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使其能够促进我国整体产业价值链的提升。取消国内供过于求行业的外资优惠政策,实施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逐步取消经济特区外资企业差别化管理政策,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调整各地引进外资政策,逐步取消外资超国民待遇,在控制外资流入量的同时,提高外资流入质量。其次,要优化外商投资结构,包括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首先,要制定合理的产业导向政策,使引进的外资发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制定合理的政策,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第一、第三产业、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急需发展的行业和领域,优化产业结构。第二,要合理引导对外直接投资的投向。沿海地区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吸引外资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并逐步将部分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开发型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但对资源利用率低、环境破坏大的外资企业,或国家明令禁止或限期淘汰的项目和行业,必须排除在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税收优惠制度之外。(3)改变“奖进限出”的出口导向政策和引进外资战略,实行“大进大出、平衡进出”的外贸政策。“引进来,限制出去”的外向型政策和引进外资的战略决策是在改革开放之初特定的经济条件和历史环境下作出的。现在,我国经济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之初的情况已经不适用于今天:我们的外汇不再短缺,相反,庞大的外汇储备对宏观经济管理构成了考验;资金短缺转化为结构和质量优化的需要;国民收入大幅提高,国内资源价格不断上涨。长期持续的“双顺差”也给中国宏观经济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应该调整出口导向政策和单纯引进外资的战略。一方面,要鼓励进口,不仅要扩大进口数量,还要鼓励引进关键技术和战略资源,加快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整体经济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海外投资。在强调引进的同时,也要调出。选择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有重要影响的行业和地区进行战略性海外投资,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奠定基础。(四)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应正确认识人民币汇率的作用,不能简单地将汇率视为价格杠杆,过分强调汇率制度在调节国际收支中的作用。汇率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尺度,主要起价值标准的作用。在稳定的汇率规模下,国际收支的调节功能主要通过贸易货物的全成本核算和灵活的价格机制来实现。目前我国贸易货物的部分竞争优势来自于不完全的成本核算,没有充分考虑劳动力成本、土地稀缺成本、劳动保护成本和环境污染成本。这种现象不是汇率调整就能解决的。因此,要在正确认识汇率作用的基础上,充分重视汇率作为价值尺度的内在特性,强调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重要性。通过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可以削弱对外贸易中的汇率风险,减少企业的损失;同时,避免汇率波动带来的投机性需求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同时,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危机让人们更加意识到“一美元独大”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和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性。人民币国际化的实施,有助于中国对外贸易回归到“真金白银换真金白银”的本质状态,从而避免美元结算体系下出口换汇带来的资产贬值损失。所以,从根本上说,人民币国际化对建立更加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也是非常有利的,因为它会让世界其他国家认识到“美国印钞——其他国家生产——美国消费”的模式不能再维持下去,从而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帮助世界经济平衡回归更加理性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