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工业

中国纺织业的五大特点及应对策略。

1,技术装备落后,新产品开发不足。据统计,我国三大纺织行业(纺织工业、服装工业、化纤制造业)产值分别约占61%、28%和11%。服装骨干企业除化纤生产技术和缝制设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外,纺纱、织造、染整等传统工艺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甚远。

2.标准低。目前,我国纺织企业仍处于低端生产阶段。约80%的企业生产中低档产品,6%生产中低档产品,4%生产低质产品,只有10%生产优质产品。

3.缺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行业缺乏品牌运营、资本运作、国际传播方面的人才,缺乏国际化管理经验和适应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

4.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工业软件开发力量薄弱,软件产品少,企业管理软件应用比例低,信息化普及率低,电子商务起步慢,大部分企业管理手段落后,难以真正建立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快交货的市场快速反应机制。

5.缺乏品牌经营理念。传统家纺数量多、规模小、产品单一,仍占加工贸易很大比重,因应对国际竞争手段不足而处于整合阶段。

应对全球纺织品贸易一体化,中国纺织业应采取的策略。

1.开发核心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中国纺织业应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提高竞争力的优化升级。加大机电一体化先进纺织机械和高性能高功能纤维的开发应用,努力通过市场调研分析发现和预测潜在需求,即从纤维等纺织产品的面料和服装设计新技术研发入手,以开发、生产、销售和管理为重点,提高产品档次,建立从原料到产品的一系列整体开发体系。还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在资本特别是技术方面的合作,学习他们在产品R&D、设计、质量管理、品牌推广等方面的经验,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2.创新品牌,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开发设计能力,加快实施品牌战略。21世纪的经济是以人才和技术优势为支撑的具有鲜明文化内涵的品牌经济。中纺服要建立集产品设计、打样、制版、测试、生产、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出口产业链,积极与国际采购商和国际知名厂商合作,积累技术和资本,借鉴经验,尽快建立自己的品牌体系。采用国际接轨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地域差异带来的信息差异和技术差异,使品牌产品在最初级的研发阶段就能与国际品牌同步,品牌产品形成自己的个性特色和时尚预见。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完善纺织服务产业链,努力降低成本。首先,新一轮竞争的主要内容是国际市场的重新划分。竞争的产品层次将由中低档纺织产品向中高档纺织产品转变,竞争的关键是价格水平。因此,中国纺织业应以信息为主导市场,坚持内外信息相结合,分析并建立完善的全球采购和供应信息系统,寻求大规模生产定制。其次,要想在国际竞争中迅速发展,就必须采取强强联合的方法,组建航空母舰,使众多企业相互依托,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实现生产中不同品种规格产品的快速转换,从而实现生产方式的柔性化和专业化。集团规模越大,运营效率越高,运营成本越低,竞争力越强,企业实力越大,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全面提高纺织行业的综合竞争力。第三,建立先进、高效、稳定的行业信息网络,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纺织行业。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现代流通体系就像一座桥梁和纽带。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信息化已经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建设结构合理、内容齐全、查询方便的行业住宅数据库、注重实效的信息服务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开发纺织ERP软件、CIMS软件和多种专业化电子商务平台和交易规则。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充分利用现有的互联网技术,设计网页,建设网站,全面搞好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以信息技术抢占国际市场。

4.坚定实施走出去战略。首先,重点是开放多元化市场,共享优惠贸易政策。一是通过整合国内市场,获得采购、生产、运输的巨大成本优势,进入国际市场;其次,可以利用股权关系搭建国内企业与名企之间的纽带,实现企业国际化;第三,有实力的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兼并的方式在国外合适的地方投资办厂,不仅可以拓宽销售渠道,还可以与当地相关企业形成利益联盟,减少贸易摩擦。

其次,要自觉遵守法制,诚信经营。国际贸易讲究效率和信誉。谁违反国际贸易规则,谁就会被规则否决和制裁。如今,社会责任标准和生态环保标准将成为中国纺织品服务出口的主要壁垒之一。因此,在国际贸易中,中国纺织业应严格执行国家劳动法律法规,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二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第三,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机制,增强绿色环保意识,在纺织服装产品的原料采用、生产、设计、包装和产品使用后的处置等方面严格按照环保法律法规办事,积极推进生态环保认证,坚持国际公认标准,与国际化接轨。第四,建立诚信服务机制。只有讲效率,讲规则,讲信誉,才能得天下。

第三,积极开展纺织业外交,提高中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加强与国际竞争对手、合作者、相关行业、客户和消费者、社会团体、经济和政治组织及个人的沟通、交流和互信,消除和避免因误解而产生的冲突和隔阂,提升国际形象,树立强国地位,打造中国民族纺织品牌,提升中国纺织行业的整体声誉,构建有序的产业体系,确保中国纺织行业在经济和全球贸易一体化时代稳定、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