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或梅州经济发展的特点
作为中国的经济特区,珠海是外商投资的热点之一。已有52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珠海投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达7303个。日本的三菱、三井、伊藤忠、松下、东芝、佳能、日通、珠海祥子,美国的埃克森美孚、塞拉尼斯、伟创力、壳牌,英国的BP公司,德国的戴姆勒-克莱斯勒、西门子,法国的家乐福,荷兰的飞利浦等纷纷落户珠海。
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2.06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08亿元,增长65.438+0.4%;第二产业增加值542.49亿元,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420.49亿元,增长10.2%。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9%,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4.7%,下降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42.4%,提高0.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4%、52.8%和46.8%。人均GDP为67591元,按平均汇率约合9733美元。
随着梅州公路建设的全面发展,梅州的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
2008年,梅州以“山博会”为龙头,着力打好经济攻坚战、确保社会稳定,在困难中实现了经济社会新发展。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7.88亿元,比上年增长65.438+00.2%。三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构成为21.9:42.5:35.6,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04.75亿元,增长6.1%。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着力抓好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全年粮食总产量1,369654,38+0,000吨,增长2.8%。其中,大米增长2.5%,水果增长2.2%。农业产业化和商品化水平逐步提高。
(1)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2003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31441亿元,比上年增长5.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22元,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增长2.1%。主要农产品快速发展。2003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35.06万吨,增长0.7%,其中水稻总产量1654吨,增长1.3%。粮食生产连续十三年丰收,其中1994年、1995年、1996年、1999年荣获“广东省粮食工作责任制考评先进单位”称号。2003年,全市水果总产量74.76万吨,增长5.3%,茶叶总产量达8853吨。全市肉类总产量达到251.900吨,水产品总量达到7.62万吨,形成了高产、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格局。
(2)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初见成效。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狠抓以水果、茶叶为主的优势农产品生产,逐步形成了农业优势产业带。目前,全市水果面积1.0625万亩,其中:金柚291.700亩,脐橙4.85万亩,茶叶面积1.483亩。金柚、茶叶、脐橙、龙眼、荔枝、橄榄带来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成为梅州的拳头产品和农村支柱产业,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亮点。我市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金柚之乡”和“单丛茶叶之乡”的美誉。
(三)农村工业化取得新突破。我市各级认真实施农村工业化发展战略,切实抓好农产品加工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紧扣水果、茶叶、玉米、优质水稻、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加工生产,提高农产品加工率。截至目前,我市已成功开发出优质玉米酒、玉米罐头、甜玉米汁、竹笋罐头、客家牛奶、金柚茶、金柚酒、金柚黄酮、金柚汁、金柚含片、金柚护肝产品等一批绿色食品和用品。全市有农产品加工企业525家,加工产值近6543.8亿元。
(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龙头企业156家,其中省级8家(国家级1家),市级46家。这些农业龙头企业连接着市场,连接着千家万户,对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全市各类农业龙头企业总产值30.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以上,带动26万户,占总户数的31%,每户增收2200元以上。
(5)订单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取得长足发展。发挥侨乡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近年来,许多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回乡创办了集旅游观光和创汇农业为一体的外向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外向型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市农产品进出口公司精心组织我市特色农产品出口,年出口额超过654.38+00万美元。丰顺华伟食品罐头厂,加工产品有甜玉米罐头、竹笋罐头等,年出口创汇700多万美元,被评为全省十大农业龙头企业。近年来,我市承包农业以每年7万亩的速度发展。截至目前,我市农业签约面积达到31.1.5万亩,保证了大宗农产品的畅销。
(六)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目前,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稳步推进,机构和人员逐步到位,购置了一批检测仪器等设备,开展了检测试点工作。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培育工作进展顺利。全市获得国家认证的无公害基地37个,面积9.97万亩。农业标准化稳步推进。农业行政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几年来,共查处假冒伪劣农资案件100多起,有效规范了农资市场,从源头上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7)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势头良好。2003年,全市农村劳动力654.38+0.8559万人,从事二、三产业的29.28万人,外出务工人员63.28万人(其中常年外出的46.0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46.5438+0%。去年对外劳务收入达23.69亿元,全市农民人均收入611元,约占农民人均收入的16%。
(8)进一步落实农村政策。该市已完成第二轮承包,家庭承包的土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96%。第二轮承包期间,全市已按中央规定的30年承包期签订第二轮土地承包合同,占家庭承包农户的98%。全面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制度,全市发放土地经营权证80.34万张,搞活了土地使用权,允许农民依法承包土地流转。全市土地流转面积51.93万亩,转包面积51.9万亩,占比1%,租赁面积441.7万亩,占比851%,互换面积1.75万亩,占比3.3%。全市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一是认真落实税费改革政策。2003年税改后,全市农民负担总额减少26558万元,减幅85%,人均负担仅为13元,合71元。今年农业税调整为3%,减轻农民负担2341万元。二是认真落实各项减负制度,全面推行涉农收费公示制度。三是扎实开展专项治理,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在农村财务管理方面,突出了以会计代理制为主的农村财务管理。全市共有145个镇,49个镇实行了会计代理制,实现了省里确定的工作目标,进一步提高了我市农村集体财务、会计核算、集体资产管理和财务公开水平。全市农村审计工作扎实开展。
(9)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一是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5家,其中农业部试点单位1家,省厅试点单位4家。二是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全市从事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业机械化、经营管理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789个,从业人员4043人。落实国家对农业技术人员的各项优惠政策。据统计,全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投入技术推广资金3000多万元,引进新品种、新技术300多项,产生经济效益50多亿元。三是农业信息服务不断完善。建立“梅州农业信息网”,创办“梅州农业”电视栏目节目,为“三农”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3]。
第二产业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202.99亿元,增长8.2%,工业增加值总量11939亿元,增长151%。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国有及非国有工业增加值8719万元,增长15.4%。全年工业用电量29.9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4%。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国有及非国有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96.57%,比上年提高26.2个百分点。其中,资产负债率比上年下降6.7个百分点,整体劳动生产率比上年增长15.5%,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国有及非国有工业利税总额4510亿元,比上年增长28.7%。
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70.14亿元,增长14.7%。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68亿元,增长654.38+07.4%。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4.38+0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和零售业136.92亿元,增长17.2%,餐饮业16.54亿元,增长21.8%。全年交通运输业增加值182100万元,比上年增长9.6%。各种运输方式货物周转量88.96亿吨公里,增长13.1%;旅客周转量79.48亿人公里,增长12.0%;邮政业和电信业营业收入6543.8+4.24亿元,增长3.4%,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互联网业务日益发展。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3371.4万人次,同比增长12.3%,旅游总收入36.74亿元,同比增长12.6%。
基础设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9.24亿元,增长654.38+0.1%。不含高速公路项目投资,全市地方固定资产投资133.40亿元,增长6.5%。
财政金融全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543.8+0.825亿元,同比增长20.26%。全市全年税收收入586654.38亿元,比上年增加4.55亿元,增长8.4%。财务状况相对稳定。20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4765438+7300万元,比年初增长9.7%。城乡居民人民币存款余额345.36亿元,比年初增长8.3%。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04.78亿元,较年初下降0.4%。
全年外贸进口和利用外资总额4.6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2%。全年出口总额381.22万美元,增长22.8%,其中国有企业出口836万美元,下降79.8%。外资企业出口654.38+049.93万美元,增长654.38+009.1%;私营企业出口265,438美元+0,865,438+0.3百万美元,增长65,438+03.28%。2001年,合同外资项目165个,金额2686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8%,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20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0%。
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2%(上年为100%),上升0.2个百分点。城乡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据抽样调查,梅州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259元,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36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3%。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居民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有所提高,城镇达到43.2%,比上年下降2.1个百分点;农村为45.6%,比上年下降65438±0.3个百分点。全市职工年人均工资15788元,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6%。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继续改善。当年环境污染治理总投资49650.9万元,废水排放达标率77.6%,废气排放得到进一步控制。“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达到6775.5万元。全市各类社会福利单位收养3118人,城乡各级政府救助179800人。全市大部分乡镇初步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障网络,农村合作医疗取得新进展。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据抽样调查,出生率为10.28‰,死亡率为5.35‰,自然增长率为4.93‰。
目前,该市已有5家民营企业入选广东民营企业100强。分别是梅艳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华伟集团有限公司、广东明珠集团有限公司、宝丽华集团有限公司、梅州龙翔建材集团有限公司
梅州借力资本市场推动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取得重大突破,不仅有效解决了山区发展资金短板问题,也使梅州成为继深圳、广州、佛山、珠海之后,全省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的地级市。截至目前,梅州上市公司有:广东梅艳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宝丽华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嘉应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塔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华伟股份有限公司、广东超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私营企业的情况:
截至2004年底,全市共有私营企业2640家,投资者680人,从业人员32568人,注册资本64.37亿元。其中,农业企业50家,矿山企业38家,制造企业844家,建筑企业125家,电力企业57家,交通运输企业40家,批发零售企业1065,438+09家,居民服务业189家,信息软件业8家。
个体经营户信息:
截至2004年底,全市共有个体工商户64137户,从业人员12万余人,注册资本1055万元。主要分布如下:
批发零售业40429户,其中住宿餐饮业5397户,租赁商务服务业221户,咨询调查业9户。
居民服务业5562家,其中美发美容护理业2024家。
农林142户。
采矿业385户。
制造业7195户。
农副食品加工业822户。
有664家服装、鞋帽百货商店和475家印刷媒体。
有电有气的有323户,有电气设备的有181户。
运输600户。
信息传输互联网服务商245家,租赁商业服务商221家。
2004年新发展私营企业665家,注册资本20.5亿元。新开个体户9277户,新增注册资本6543.8+0.05亿元。本期注销个体户8829户,实际新增个体户442户。
特色经济得到提升和拓展。
随着招商引资步伐的加快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各县(市、区)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努力培育和壮大特色经济。
兴宁市重点扶持机电制造业,特别是广东明珠、南风电气、鹏欣科技均实现预定目标后,兴宁机电制造业总产值将超过8亿元;服务总投资45亿元、总装机容量87万千瓦的大星电厂和总投资2.5亿元的宁江建材2500吨干法回转窑水泥生产线,力争用几年时间把资源型产业变成年产值超过30亿元的产业;发挥人才和信息优势,提升壮大工艺纺织品传统产业,建设集漂染织造整理加工为一体的纺织工业村。
梅县(含梅江区)着力培育新型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三大支柱”产业,打造电力、电子通讯、建材、汽车零部件、科技、医药、化工“六大基地”。
丰顺县主要依托产业优势,重点做大做强电声产业。目前,电声产业已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招商引资的热点产业和全国大型电声产品基地。5438年6月至今年4月,丰顺县电声企业产值达2.4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47%。大埔县坚持以瓷工富县为核心,以陶瓷、电力两大支柱为重点。仅在陶瓷方面,该县自去年以来已建立了58个新的陶瓷企业。而梅江区则是基于地处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大力发展工业项目的同时,认真做好经营城市工作,积极引进、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资第三产业,建设物流配送基地,大力发展连锁超市,打造特色商品街,提升餐饮服务业。今年一季度,该区第三产业产值78365438+万元,同比增长9.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商品销售总额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6%和18%。
此外,平远的稀土及林木深加工、五华的机电产业、蕉岭的水泥产业等特色产业也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壮大,一批优势产业集群逐步形成,成为县(市、区)的产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