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制造在美国更便宜?

根据我自己的观察,我认为造成这种反向差价的原因有四点。

第一,品牌效应。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下,产品的价格等于成本加上行业平均利润。所以,如果两种商品成本相同,但价格不同,那么一定是市场结构不同导致利润不同。在供大于求的市场,产品利润相对微薄;在供不应求的市场中,产品的利润是比较丰厚的。这是最直接的解释。以深受中国女性喜爱的蔻驰包为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消费趋势跟随西方发达国家。有句话叫西方国家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中国女性认为蔻驰包包时尚新潮,并将拥有这个名牌包包视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因此,中国的蔻驰包很少,不能满足需求,这使得品牌所有者获得了巨额利润。在市场经济发达的美国,蔻驰是皮包的知名品牌,但最多只能算是二线品牌。真正的一线品牌是古驰和LV。蔻驰是美国著名品牌,古驰是意大利品牌,LV是法国品牌。和大多数奢侈品一样,真正引领潮流的产品还是在欧洲,而不是在美国。一个朋友打了一个有趣的比方。如果古驰是王府井饭店,蔻驰只能是人大西门旁边的天使餐厅。美国人买蔻驰包,就像买家用电器一样。因此,蔻驰无法从美国人那里赚取超额利润,只能从中国赚取。事实上,即使是蔻驰包也分为流行款式和普通款式。像奥特莱斯这样的折扣直销店卖的往往是普通款式,而流行款式不会马上打折出售。这就造成了一种错觉,中国人以为在美国捡了个便宜,其实捡了个便宜。耐克、阿迪达斯、锐步等运动服、运动鞋也符合类似逻辑。

一个相关的问题是,像蔻驰包这样的产品都是名牌,为什么不能在美国获得暴利?我觉得这跟美国的产业结构有关系。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一旦一个企业通过降低成本或创新产品赢得了竞争,它就可以通过收购其他企业来大规模扩张,因为其他企业根本无法生存。所谓“赢者通吃”,其实是充分竞争的必然结果。经过长期的生存竞争,每个行业只有少数几个品牌可以相互竞争。例如,运动和服装行业由耐克和阿迪达斯平分秋色,碳酸饮料行业由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瓜分,皮包行业由古驰、LV、芬迪和蔻驰主导。一旦中标企业建立了品牌口碑,大规模扩张,有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成本自然会降低,所以售价也会相应降低。比如世界500强连锁店沃尔玛,靠的不是高利润,而是薄利多销。而中国是一个转型中的国家,很多国企亏本不能退出,很多民企盈利却没钱扩张,资源很大程度上错位,很难形成大品牌、大扩张、低成本、低利润的良性循环。所以同样是名牌产品,但是在美国的品牌溢价比中国低。但是,如果一个中国制造的产品不是美国名牌,但是在中国卖的价格比在美国高,就需要其他的解释。

第二,交易成本。根据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决定交易成本。因此,同样的产品,即使生产成本相同,在不同制度的国家也会有不同的交易成本,从而形成不同的总成本。假设品牌的溢价完全相同,交易成本越高的国家,产品价格越高。这里的交易成本主要是指政府对市场的维护成本。假设广东东莞一家工厂生产一批衬衫,可以海运出口到美国,也可以陆运到北京。虽然广州离北京比较近,但是据说有人做过比较,发现大陆沿线各种收费贿赂带来的运输成本,居然超过了出口美国的成本!我相信这不是天方夜谭,想想一路上有多少收费站就知道了。其实运输成本毕竟是确定性的,更多的不确定性来自事前和事后的交易成本。在关系横行的中国市场,一个工厂请客送礼要花多少时间和财力才能获得国内企业的订单?订单很难拿到,需要多少时间和财力才能拿到货款?相反,和外企做生意,只要对方考察后确定合作关系,一份传真往往就能解决问题。这些与国内企业打交道的“研究费用”实际上应该计入生产成本。所以简单的说同样的产品生产成本一样,对国内销售企业是不公平的。正是国内市场的不透明、不规范、不合理,导致交易成本和系统运营成本居高不下,从而侵蚀了国内产品的利润空间,价格只能水涨船高。

联想生产的Thinkpad笔记本电脑产品,从IBM买回来之后,完全在国内生产,现在也不是美国名牌,但是在美国价格还是比较便宜的。品牌溢价并不能完全解释这一现象,因为中国的大部分消费者更喜欢同价位的惠普、戴尔、苹果等国外品牌。我认为这个例子典型地反映了交易成本的差异。联想在中国是做贸易商起家的,所以应该说在渠道上投入很大。但是位于国内,很多业务都是和政府部门合作,所以销售、货款回收、售后服务的成本肯定很高。在美国卖电脑比较简单。只要企业与合作伙伴签订了协议,大部分交易都是通过网站进行的。消费者想买电脑,先在网上查询,然后通过电话或电商系统预约,网上支付,然后等待邮政或投递部门的投递。如果消费者不满意,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无条件退货。哈佛大学科学综合大楼的地下室有一个电脑商店,周一到周五白天只有两三个员工在工作。里面的商品大部分都是展品,需要在网上或者电话预约才能拿到货。我想买一个Thinkpad电源线,但是他们都说不行。让我直接从网上订购。中国消费者可能还不习惯这种“不人道”的服务,但对于制造商和销售商来说,成本大大降低了。要知道,美国最贵的就是人力服务,因为人少。

第三,知识产权。上面说的交易成本都是看得见的直接成本,可以直接计入价格。但是,有一种成本是不能直接计算但必须计入最终价格的,那就是保护知识产权的成本。名牌产品有溢价主要是因为它们的质量更好。崇高的品质来自于企业的不断创新和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如果一个国家缺乏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企业就不敢冒险创新,只能生产短期、快销的产品来获取短期利润,或者干脆帮国外品牌做代工,放弃大部分利润。美国有微软这样伟大的企业,是因为有完善的法律保护知识产权。微软已经与30个州和联邦司法部对簿公堂。在中国,用我的一个大学班主任的话来说,“一个派出所就能把它灭了”。如果政府能够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市场上就不会有那么多假冒伪劣商品,优势企业就可以扩大市场,从而形成像美国那样的规模化生产,最后通过降价让消费者受益。去年夏天去苏州出差,看到当地很多丝绸店都在卖“手绣”。其实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些手工作品都是摆设,真正卖的都是机器做的。大家都知道这是机器做的,很难卖高价,几块钱就可以买一个。当大型机器产品占领市场,即使企业想生产高质量的手工产品,又有多少消费者会相信呢?去年年底在日本东京成田机场转机,发现机场店卖一些日本手工刺绣,标有手工制作的官方认证,一块手帕大概几百元。两厢车之间的对比让我深受感动。几百元的差价,其实就是保护知识产权的成本。如果政府不能有效保护本国产品的知识产权,不仅本国产品很难成为名牌产品,还会成为其他国家名牌产品的打工仔。尤其是目前“山寨文化”盛行,国人不以侵犯知识产权为耻,反而以此为荣。他们只在乎短期利益,必然会失去长期市场。是的,文化因素,这是我想说的第四个原因。

第四,消费文化。中国人大概是怕穷,所以一旦有钱就要炫富;就算没钱,也要花很多钱炫富,才能显得有钱。这是一种畸形的文化。据说很多在学校读书的女生为了买一个LV的手包,可以饿着肚子吃几个月的泡面。很多公司的低层白领,发了工资就买奢侈品,尤其是皮包。想想看,如果一个普通员工有一天买了一个蔻驰包,那么她的主管一定要扔掉之前的蔻驰包去买一个更贵的古驰包,然后高级主管看到中层主管居然拿了她同款式的钱包,就要去买一个更贵的高档手袋。这种盲目的、单一标准的比较,是中国在低收入奢侈品市场不成比例扩张的文化背景。去年,由于金融危机,LV的全球市场正在萎缩,但中国市场却在爆发。毕竟中国有那么多人想炫富,中国有那么多人想送礼,这并不奇怪。美国人也喜欢攀比,但他们更喜欢与众不同。你有这个东西,我就得有另一个东西。这种追求个性的文化杜绝了“全民买LV”的庸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