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荣:推动金融科技行稳致远,更好地服务和高质量发展。
金融科技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李东荣认为,首先要树立为人民、为企业谋利益的价值导向。金融发展的历史雄辩地证明,只有紧跟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的金融创新才有生命力,它脱离了经济社会实体需求的土壤。再花哨的创新也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在完整的经济周期和新生代周期中都难以经受住历史的考验。
“因此,金融科技发展要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实体经济有效需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导向,加强与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养老金融的融合创新。解决当前金融行业在市场结构、经营理念、创新能力、服务水平等方面的问题和不足,真正让人民群众和实体企业方便、实惠、满意。”他说。
其次,要打造开放共赢的产业生态。“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李东荣表示,发展金融科技,要坚持系统理念和生态思维,落实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优化完善立足中国、辐射全球的金融科技产业链体系,建设安全可控的金融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开源社区。积极支持产学研各方通过创新实验室、专项课题组等形式加强前沿合作研究和技术联合研究,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安全可控水平。
“此外,要增强关键核心技术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加强财政、金融和社会资本的多元化投入,科学设置产业园区孵化器、特色小镇、众创空间等金融科技载体。积极发展法律咨询、知识产权、风险投资、企业孵化、人才培训等专业配套服务,形成特色化、差异化的金融科技产业集群和生态布局。”他说。
第三,要实施科学合理的制度规则。在李东荣看来,金融科技作为推动金融改革发展、实现普惠金融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手段,必须始终坚持金融导向、科技导向、制度导向,注重发挥制度对金融科技发展的激励约束作用。
“这样,就要以个人金融信息保护、金融数据治理、金融科技产品认证、金融科技知识产权保护、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合作规范等为重点,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法律制度、监管规定、行业标准、自律规则等制度安排,加快形成多层次的金融科技体系,把金融科技创新关在制度的防火墙里,把金融科技风险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坚决避免科技导向。李东荣强调。
第四,我们必须建立稳定和安全的基础设施。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李东荣表示,这对于以数据密集型和技术驱动为特征的金融行业来说,尤为合适。李东荣强调,发展金融科技必须重视相关金融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建设及其在金融行业的应用,不断完善各类支付清算系统功能,扩大支付网络和工具覆盖面,加强“政府市场”双轮驱动征信体系建设。要探索运用区块链、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等技术,不断推进司法、税务、社保、海关、市场监管等领域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合法、合规、安全整合应用,不断夯实支付、信用、金融数据等基础设施支撑。
第五,我们应该促进有希望和有效的多元治理。李东荣认为,随着社会和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融行业的分工越来越专业化和精细化,金融账户数据的相关性越来越大,金融风险构成的复杂性越来越高。这些变化对传统的金融监管模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鉴于此,我们应坚持系统理念,牢牢守住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积极运用监管科技等手段,促进监管有效性的不断提升。要推动构建包括法律约束、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机构自治、社会监督在内的多层次金融科技治理体系。”李东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