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有多少本书?
兰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原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在校生近万人。是教育部批准的本科院校,甘肃省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首批试点院校。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甘肃,面向西部,辐射全国,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求实、立志、守信”的校训,遵循“父母心育人,助学生圆梦”的办学理念,发挥工科优势,逐步发展工科、电子信息类新专业,统筹经济、管理、文理等学科的发展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实现了全面发展,成长为规模结构合理、学科协调发展、教学质量优良、办学特色鲜明、社会声誉较高的区域性知名应用型大学。1.学科:学校设有9个二级教学单位,包括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通识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工程训练中心。* * *现有本科专业40个,形成了以工业为主体,经、管、文、理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金属材料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为甘肃省特色专业。学科布局符合我省传统产业和信息产业,具有较强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二是师资队伍,学校共有教师474人,其中专任教师379人,兼职教师9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有155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有184人。师资队伍的年龄、职称、学历、专业结构合理,形成了一支职业道德高尚、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和一支覆盖主要课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全国优秀教师、甘肃省园林奖、教育行业技术标兵等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三、人才培养,学校坚持以德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中心,以校企合作融合为特色,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构建了专业定位与学校定位、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专业建设与产教融合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三年来,学生中有11人获得国家奖学金,509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58人被评为省三好学生。在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250余项。学校为社会培养了3万多名优秀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稳定在95%以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学校被评为“甘肃省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4.办学条件:学校位于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职教园区。校园占地面积1.026亩,学校总建筑面积25.69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面积1.692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442万元,纸质图书65.72万册,电子图书37万册。体育场馆总面积7.75万平方米。学校努力打造“百年校园、人文校园、美丽校园、生态校园、智慧校园”,采用美国学院的建筑形式,拥有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平安校园指挥中心、体育馆、带独立卫生间的学生宿舍等配套设施,1省级工程训练示范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省级重点实验室、65438。5.校园文化。学校有40多个学生社团,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其中体育舞蹈、跆拳道、武术三个特色运动队在全国比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学校有高标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服务中心,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学校建立了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和“奖、助、贷、勤、补”制度,帮助有志学子实现梦想,确保在校学生奖优罚劣,困难帮扶。学校被授予“甘肃省学生资助先进单位”。不及物动词发展前景根据《甘肃省“十三五”普通高等学校设置规划》要求,学校于2021年2月2日取得《教育部关于同意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改建为兰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函》,正式更名为“兰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国家独立设置的高等学校。学校将以此为契机,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走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把兰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甘肃省丝绸之路信息港和国际知识产权港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其他信息:
根据考生籍贯的招生批次,兰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常被认为是二本院校或本科院校。如果考生来自山西、青海、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宁夏等。,因为学校是按照本科二批在这些省份招生的,所以我们通常说兰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上述省份的两所高校。如果考生出生在山东、北京、广东、海南等地。,因为学校在这些省市取消了本科第一批和本科第二批的划分,合并为本科批次招生,所以我们通常说兰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上述省份的本科高校。
材料补充:
兰州信息科技学院,简称“柯蓝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本科院校,甘肃省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首批试点院校。学院前身为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成立于2002年。2004年,学校被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认定为独立学院。2021年,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转制为兰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独立设置的民办全日制本科院校。
兰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专业主要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道路桥梁与河流穿越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测绘工程与工程管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