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去一降一补,三个实施方案

三去一降一补方案1

“十三五”开局之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着力攻坚。如何完成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考验着宏观调控和深化改革的能力,决定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前景,成为出席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

削减过剩产能

下定决心把它落实到位

“这不是谈论减产那么简单。整个过程非常艰难,涉及企业债务、员工安置、转型升级等一系列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河北永阳特钢集团董事长杜庆申告诉记者,公司产能从300万吨压缩到240万吨后,通过调整生产线生产汽车用钢、挖掘机铲斗等新产品,公司利润不降反升。

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痼疾。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这个问题越来越成为转型升级的羁绊。“去产能是五大任务之首。这个问题不解决,去杠杆、去库存等其他问题都难以取得实效。”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一针见血。

全国人大代表、经济学家顾圣祖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从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中释放资源要素,通过创业创新向新兴产业输送更多的劳动力、资本和技术。

去产能的关键在于落实。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冷水江钢铁公司董事长陈说,政府和社会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为职工找到出路。企业自身也要摆脱“等靠”的心理,努力通过科技创新解决效益低、效率低的问题。

顾圣祖表示,去产能会带来失业和减税,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关键是做好社会政策。同时,大力推动创新创业和服务业发展,有效对冲去产能对经济发展的压力。

缩减储量

妥善处理差异化格局

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火爆,房价持续上涨,而很多二线城市尤其是三四线城市依然“寒意袭人”。

“房地产市场分化加剧,增加了去库存的难度和复杂性。”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吉林省委专职副主席郭乃硕表示,一线城市本身有很强的“虹吸效应”,房价上涨有一定的基础。但非理性上涨显然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透支了三四线城市的购买力。

“现阶段,三四线城市是去库存的重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建议,发展大众租赁市场,在人口净流出地区控制房地产用地供应,为农村人口转移提供优惠政策。

在市场分化加剧的背景下,“一刀切”的调控手段已经不能适应房地产市场的变化。

"解决矛盾的关键是改革和调整房地产供应结构."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表示,应该把投资型市场和自住型、改善型市场区分开来。

去杠杆化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部分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去杠杆”压力进一步增强。

通俗地说,杠杆率就是债务负债率。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认为,中国的债务水平需要警惕,不仅要防范负债率过高可能带来的问题,还要认真分析中国国情,找到逐步缓解这一现象的办法。

“金融风险点涉及面广,传染性强,应该高度重视当前金融领域的各种风险点。”顾圣祖代表说,要把握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力度和节奏。要更多地用市场化的方式去产能,建立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规范地方政府举债。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李扬说:“关键是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通过提高经济总量的分母来降低杠杆率。”

成本降低

让企业“轻装上阵”

“长期以来,我国实体经济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成本居高不下,高成本挤压了企业狭窄的利润空间。”顾圣祖代表说。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企业面临的融资贵、税负重、用工难、隐性成本高等问题更加突出。据统计,去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率只有5%出头,仅贷款利息通常就超过5%。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李兰建议,在一系列减税措施的基础上,企业应进一步加大减税力度,提振企业家信心和发展动力,调动企业家投资实业的积极性。

顾圣祖代表说,稳定经济增长,要打好“组合拳”,削减实体经济成本,让企业“轻装上阵”。

加强薄弱环节

抓住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点

一个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木板。最薄弱的环节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

政协委员、民建中央研究室主任蔡玲表示,当前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养老、医疗、旅游、文化等领域的需求不断升级。这些都是弥补短板的主要领域。

“脱贫最急,提高创新能力最久。提高有效供给的核心还是要靠创新,无论企业技术升级、设备改造还是R&D创新,都需要巨大的投入。”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说。

近期,国家确定了进一步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措施。蔡继明代表说,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不仅可以缓解困扰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还可以促进整个产业链的跨越式发展。“在经济新常态下,有效‘补短板’对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重点任务是压和保、减和增。”顾圣祖代表说,在经济下行压力下,补短板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新起点。

三去一降一补方案2

同时,有些政策措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定,有些地方还没有采取有效行动,有些工作还没有准确把握。要深刻理解时代背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周期性和总量性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最为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给质量,满足需求,使供给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主要方向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当前重点是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项任务;本质属性是深化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价格、财税、金融、社保等领域的基础性改革。

要认真做好工作,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解疑释惑;具体工作要从实际出发,盯紧了,有人管就马上办。

关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 *强调,要坚持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为人民生活改善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要弘扬勤劳致富精神,激励人们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处理好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分配关系。

必须强化人力资本,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作用,帮助企业解难解惑,确保各种要素得到回报;要加强产权保护,完善现代产权制度,加强国有资产所有权、经营权和企业产权保护,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增强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感。

* * * * *党校教授铭心、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刘胜军分别对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要点进行了解读和点评。

三去一降一补方案三

* * * * * * * * * * * * * * * * * *,中央* * * *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 * * * * 5月16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分别研究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工作。* * * * *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决策。各地各部门要着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不能因负担重而等待,因困难多而无所作为,要规避风险,要有阵痛。

会议听取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江苏、重庆、河北、深圳,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汇报。领导小组成员进行了讨论。

深化价格、金融、税收和社会保障领域的改革。

* * * * *指出,党中央作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定后,各地区各部门不断提高认识,主动开展工作。有关部门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不少地区研究制定了综合方案和专项方案,逐步显现成效,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有些政策措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定,有些地方还没有采取有效行动,有些工作还没有准确把握。

* * * * *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系全局和长远,必须切实抓好。要深刻理解时代背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周期性和总量性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最为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准确把握基本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给质量,满足需求,使供给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主要方向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当前重点是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项任务;本质属性是深化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价格、财税、金融、社保等领域的基础性改革。

* * * * *强调,要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一方面要遵循市场规律,善于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政府要勇于承担责任,各级地方政府都要勇于承担责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要突破重点难点,坚持重点论,重点攻关,以点带面。要认真做好工作,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解疑释惑;具体工作要从实际出发,盯紧了,有人管就马上办。要平衡各方面,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注意降低潜在风险。

保证各种要素投入有回报。

* * * * *强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转变工作方式、调整结构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必须坚持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为人民生活改善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要弘扬勤劳致富精神,激励人们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必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处理好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分配关系;必须强化人力资本,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要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作用,帮助企业解难解惑,确保各种要素得到回报;

要加强产权保护,完善现代产权制度,加强国有资产所有权、经营权和企业产权保护,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增强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感。

如何界定中等收入群体?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表示,中等收入群体有多种定义,国际上通行的标准是收入处于社会平均收入或中等收入及其附近区间的劳动者。

中国高度重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和政策体系,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的关键是让中等收入群体继续扩大。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中等收入群体的不断扩大是释放消费潜力、扩大内需、建设“橄榄型”社会的重要基础。此前,迟福林建议,把中等收入群体倍增作为国家战略,在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的基础上,制定国家专项方案。

2013年,我国出台《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其中一条就是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结构。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中等收入人口比重。

近年来,全社会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但仍有向“橄榄形”分配结构发展的空间。苏海南说,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点和难点是:一方面,要使低收入群体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另一方面,要使现有的中等收入劳动者不因各种原因而回落到低收入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