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如何发挥力量,让癌症患者用药看得起病?

8月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相关部门通过推进新药创制、保障仿制药供应和使用、规范诊疗行为等方式,全方位发力,加速让抗癌“好药”发挥效益,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长期以来,抗癌药尤其是专利靶向抗癌药和原研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而基本医保水平有限,使得癌症成为普通家庭难以承受的“痛”。

为了让救命的“好药”更快惠及患者,2065438+200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仿制药供应保障和使用政策的意见》,提出推进仿制药研发,提高仿制药质量和疗效,完善配套政策。这些政策措施不仅构建了科学系统的药品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也使安全、经济、有效的仿制药解决了用药急、难的问题。

“创新和模仿并重,是顺应当前经济发展阶段转型升级的有力制度安排。”北京大学医疗管理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史录文指出,改善仿制药的供应和使用,不仅可以鼓励医药行业再次创新,还可以促进解决民生对罕见病、重大传染病和癌症的“担忧”。

为降低药价“虚火”,保障药品供应,我国公立医院自2015起实施药品分类采购,其中对部分专利药品和独家药品建立了公开透明的多方价格谈判机制。专家表示,这一机制将有助于纠正药品价格形成中的市场“失灵”,实现企业、患者和医院之间的利益平衡。

为保证诊疗质量和安全,让患者在“账单”上省下“真金白银”,卫生部门推进癌症等相关疾病的精准科学诊疗。及时修订相关疾病诊疗规范,建立健全肿瘤质量控制体系,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中国的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得到了提高,这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抗癌药合理使用,落实药师处方点评和用药指导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相关负责人焦雅辉说。

解决靶向抗癌药“天价”的“困境”,释放原创药创新的“活水”,才是降低对进口抗癌药依赖、提高药物可及性的根本之策。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卫生健康等多个部门于2008年开始实施“重大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截至目前,包括抗癌药在内的一大批专项支持的品种获得新药证书,8个抗癌药获得1个新药证书。

相关负责人表示,一些新药专用品种已经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种小分子靶向抗癌药埃克替尼,其疗效和安全指数并不低于国外药物。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定价策略,大大降低了进口同类药品的价格,提高了患者的承受能力。新药项目还转化了200多种临床急需品种,涉及80多种国家基本药物,药品质量提升正迈出关键一步。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