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时期的劳动模范
1,蒙泰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刚刚解放的东北,可谓虚度光阴。1948+01年10月,蒙泰回到鞍山钢铁厂,而此时,战后的鞍钢早已破败不堪。
但是他一点也没有退缩。他热爱工厂,努力工作。他冒着严寒,刨冻雪挖零配件,面对恶臭刮废铁堆找原料。每天一把泥,一把油,一把汗,捡一根铁丝,一颗螺丝钉,一个备件。
在他的推动下,工厂里所有的工人都采取了行动。短短几个月,就回收了上千种材料,回收了上万个备件。当时修建了著名的“蒙泰仓库”,对恢复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后他敢于攻克技术难关,解决了十几个技术难题。在与苏联关系不好的情况下,成功制造了大型轧辊,填补了中国冶金史上的空白。
65438年至0964年,孟泰担任铁厂副厂长。走上领导岗位后,他依然朴实无华,一如既往,坚持不脱离群众,保持工人阶级本色。其间,他进行了多项技术革新和发明,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能源,被亲切地称为“孟泰老英雄”。
2.赵
“高标准、严要求、快行动、干实事、难抢、送方便”是激励一代又一代纺织工人的“梦想精神”。1951年,赵,16岁,进入陕北国家棉花一厂。1952年5月,在学习“郝建秀工作法”活动中,赵以最好的成绩第一个穿上“郝建秀红腰”。
进厂不到两年,她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千锭断头只有55个,皮辊花率1.89%。她第一个响应厂党委“扩台扩锭”的号召,车检能力从200锭扩大到600锭,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
赵孟涛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不让一个伙伴掉队!”在她的影响下,“人人都要先进,争当劳模”蔚然成风。从1952到1959这7年间,她创下了每月完成国家计划的先进纪录,还帮助12位同志成为企业先进工作者。
1959年,她和她的“赵团”双双参加全国英模大会,成为纺织战线的一面旗帜。1963年,赵创造了一套先进的清洁检查操作方法,在陕西省全面推广。
3.申纪兰
申纪兰的家在太行山区西沟村。这里的山是石头山,沟是石头沟。自然条件非常恶劣。为了改变家乡的贫困,申纪兰每天天不亮就带着“女兵”上山,天黑才回家。经过多年的努力,光秃秃的荒山终于披上了绿色的衣裳。
1950,申纪兰联系了十几个好姐妹加入互助小组。后来,她和著名劳动模范李顺达联手成立了远近闻名的“西沟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被大家推选为副理事长。从此,申纪兰的事迹逐渐传遍全国。
4.石传祥
石传祥,出生于山东齐河县赵官镇胡庄,15岁逃亡京郊,被生活所迫,做了一名挖粪工。从那以后,他在粪霸手下干了20年。新中国成立后,党的阳光照耀着掏粪工的生活,也照亮了石传祥的心。他决心用自己的双手为首都的清洁和美丽做出贡献。
就这样,在建国后的十七八年里,他本着“一人宁肯脏,换来一万间干净的房子”的精神,挨家挨户为京城百姓掏粪扫污。
他以身作则,勤奋工作,每天搬运多达五吨的粪便,换来了小区优美干净的居住环境。其勤劳朴实,自强不息,爱岗敬业,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也给我们留下了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5.袁隆平
1930出生于北平。新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从1964开始研究杂交水稻,从1973实现三系配套。
次年,他育成了第一个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65438到0975杂交水稻种植技术研发成功,为后续大规模种植奠定了基础。而他也被誉为建国以来最伟大的农学家。
在1976到1987期间,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1亿亩,增加水稻产量1亿斤。从65438到0979,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第一项农业技术专利转让到美国。
后来他又研制出一批两系杂交组合,比现有的三系杂交水稻增产5%-10%。如今,袁隆平开发的杂交水稻在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田里广泛种植。杂交水稻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对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艰苦奋斗的精神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授予他金质奖章和“杰出发明家”荣誉称号。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