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发动机,爱信变速箱,博世零部件,国产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后来CS55急转弯,很难从泥潭中拯救出来。销量下降的原因,一部分是市场的原因,一部分是供应商的问题。
后来听说爱信变速箱供货不够。没有变速箱,长安先生连夜飞到日本,和爱信谈了一笔额外订单,空运回来保证产能。
不验证真伪是没有意义的,还有很多型号受制于供应商。
传祺GS8强势的时候,也是因为爱信变速箱的问题导致销量下滑。依靠现成的优秀变速箱,自主品牌缩短了研发历史,享受了“爱信为别的姑娘上了嫁衣”的快感,但同时,知识产权的弱势也在关键节点上受到了供应商的掣肘。
前阵子和厂家的一个朋友聊天,从他的遗憾中听得出来,如果当初有爱信想要的那么多变速箱,就不会在产品的关键节点被别人踢了一脚,错过了最好的开发时机。
经过这些问题的洗礼,自主品牌已经开始化解潜在的危机。
2018年,广汽与爱信签订合资项目,吉利也同时与爱信签约。为了化解变速箱危机,长安加强了对青山变速箱的重视,长城加强了自主研发能力。
自主品牌的问题,其实就是零部件产业链的问题。
只有行业强大了,才会更容易产生有实力的企业。日系、美系、德系汽车的强大是基于产业链的强大。
日本的电装和爱信,欧洲的中国大陆、博世、ZF和格特拉克,加拿大和美国的博格华纳都为相应的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战略。
他们为企业提供电控和电喷系统、主流四驱系统、变速箱、传感器等零部件,确保企业能以最快的速度生产出最具竞争力的产品。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设计一辆车的门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随着整体装备的提升,技术问题也能得到有效解决。
但是为什么有一流的图纸和一流的ABB生产设备,却还是生产不出有实力的产品?一方面是企业的技术储备不够雄厚,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没有强大的供应商支持。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涡轮增压时代,为什么燃油直喷系统最高只能达到350bar?原因是大多数主流零部件供应商只能为民用车辆提供350bar系统。企业想要更高压力的零件,但是供应商很紧张。
技术理论能有多高和供应商实际能有多好是两回事,可以说明重要性。
换个角度说,中国乘用车品牌的部分核心技术突破了外资的封锁,但也有部分核心技术掌握在外资手中。
以四驱系统为例。目前搭载四驱系统的车型都是购买外资,基本都是博格华纳垄断,低端有NexTrac,中端有Hande,强硬派有TOD,当然还有博世和GKN瓜分市场。
如果想提供四驱车型,这些都是绕不过去的选择。因为国外的技术壁垒,绕过他们太难了。
如果我们想要更好的技术,更好的性能和可靠性,我们必须解决整个产业链的问题。我们要有自己的情书,要有自己的电装,要有自己的博格华纳,要有博世,要有大陆集团,这样才能在产品上不被别人控制。
就像我们互联网行业的优势,直接推动了自主品牌智能网联的腾飞,这是外资不具备的竞争力。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行业的崛起对产品的影响有多大。
对于一些自主品牌来说,使用三菱发动机、爱信变速箱、博世零部件,需要大量谈知识产权。从某种意义上说,离真正的自主还很远。
虽然不能全产业链拥有,但必须能制衡对手。就像丰田手握几个核心供应商一样,可以制约对手。只有制约了对手,才能真正做到不受约束。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