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经济开发区:每年承载“三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543.8万余项。
65438年2月24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又称北京亦庄)公布了承接“高新”成果转化的成绩单。
717成果转化项目已入库。
为了“找到”科技成果,经开区积极推动与三市的协同创新合作。与中关村、海淀区共同建设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中试基地,采取“基地+基金+平台”的模式,推进中试基地实体化;继续拓宽与高校合作渠道,与清华、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签约高校建立成果转化项目库,形成成果转化对接机制,梳理765,438+07入库项目。
此外,经开区还参与设立了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攻关。五年来,经开区研发了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智能换挡电驱动系统等24项国际领先的新产品、464项新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9项,企业有效发明专利9218项,科技创新水平居国家级经开区第三位,先后诞生了首个生物创新医药、首个民营商业航天火箭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企业成果转化平均有效时间节省1.5年。
为吸引科技成果,经开区将升级转化服务,建设创新服务平台、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创新成果交流平台等各类平台。
聚焦创新成果产业化关键环节,构建集技术转移、测试验证、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服务于一体的创新服务体系。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围绕四大主导产业,拥有23个技术创新中心、59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14个中间试验基地。
开发区还为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加快项目产业化进程。比如,支持首药控股新药R&D及产业化基地项目落地,通过定制R&D室、标准厂房满足企业拎包入驻要求,缓解企业在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成本压力,缩短项目产业化进程。平均为企业节约成果转化有效时间1.5年。
“白菜心”项目突破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
在成果转化方面,经开区年均“三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超过100个,总投资430亿元,其中产业化项目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200家,是“十二五”末的2.2倍。
据经开区负责人介绍,十五期间,经开区将高质量、高标准打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聚焦国家战略,依托“433”城市功能群布局,不断完善产业生态。实施“白菜心”工程,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统筹,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示范区。力争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000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8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