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关于节能降耗的文章(500字)

首先,面对严峻的节能形势

今天的GDP能耗公报带给我们一个沉重的感受: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五年节能目标是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节能目标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现实情况是上半年能耗不降反升。虽然同比仅增长0.8%,但这一对比仍然凸显了我国节能形势的严峻!

为了实现节能的目标,今年出台了许多新措施。比如中国GDP能耗公报制度问世,6月份首次公布2005年单位GDP能耗,今天公布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公报;为加强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管理,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办、国家统计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务院国资委组织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化、化工、建材、纺织、造纸等九大重点耗能行业上千家企业开展节能行动。有关部门编制了《“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国家发改委已安排5.4亿元国债支持98个重点节能项目。不久前,国家发改委还与地方和中央重点企业签订了45份节能目标责任书。

这一系列重大行动为全社会节能降耗营造了良好氛围。然而,为什么节能的进展仍然不尽如人意?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单位GDP能耗是发达国家的数倍,这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而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较低。从产业内部结构看,高能耗产业比重显著,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产业比重较低。因此,要取得显著的节能效果,首先要提高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比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济结构不可能在一两年内形成,其调整必然需要时间。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对于中国来说,节能降耗的任务非常艰巨,道路非常遥远。要坚持不懈地加大工作力度,落实好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和相关措施。

除了结构问题,还要注意观念问题。关于节能的重要性,应该说中央政府强调了很多,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已经广为人知。但是,全社会的能源危机意识,尤其是地方政府对节能问题的重视,仍有待加强。不难看出,目前地方政府的发展思路还没有完全转移到科学发展观上来,企业在热衷于投资项目的同时还缺乏节能意识。虽然国家已经开始分解节能指标,并与地方政府签订责任书落实目标,但目前还很难看到效果和制约。在全民参与节能方面,健康、文明、节俭、适度消费的观念尚未普遍树立,节约型消费模式尚未形成。

我们必须面对节能的严峻形势,但我们没有理由悲观。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存在很大差距,这表明我们有很大的节能潜力。换句话说,通过增加投资和推广使用先进技术等主观努力,节能可以取得显著成效。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法律制度、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整体推进。值得乐观的是,党中央、国务院对节能工作高度重视,重大措施和政策陆续推出,国务院即将出台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只要我们目标明确,步伐坚定,狠抓落实,节能工作一定会开创新局面。

第二,必须进一步加强节能。

全社会节能措施成效显著。

近年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华全国总工会等部门每年举办全国节能宣传周的同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国家质检总局等部门先后制定并实施了《重点用能单位节能办法》、《电力节能办法》、《民用建筑节能规定》、《中国节能产品认证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了中长期节能专项规划,确定了工业、建筑等重点节能领域,启动了十大重点节能工程。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颁布了70多部有关节能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今年,上海市和山西省人大常委会专门作出了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

上海、甘肃等6个省区市建立了节能监测中心。浙江、广东、山东等地把节能纳入各级政府和干部的考核体系。浙江省各市设立了节能专项资金。山东、辽宁、深圳积极支持节能服务公司发展,推动形成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服务新机制。北京和天津率先实施了新建建筑节能65%的设计标准。

每年迎峰度夏期间,上海空调用电量占全市用电负荷的40%以上,但目前大部分空调能效比很低。因此,上海宣布提前试行更高的家用空调能效标准,即通过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来实现节能。根据国家标准,目前空调产品能效比标准为2.6,2010要求达到3.4。上海规定,从明年起,所有进入上海市场的空调产品的能效比必须达到3.2。

2006年下半年,为确保完成湖北省政府制定的万元GDP能耗降低4%的目标,湖北实施了“百户企业节能工程”。以冶金、石化、建材、电力等年能源消费总量超过65438+万吨标准煤的企业为重点,重点抓好100家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工作,确保100家重点耗能企业今年节约1.2万吨标准煤以上。

为降低万元GDP能耗,宁夏计划采取多种措施。2008年前,宁夏将关停50万千瓦以下小火电机组,容量300万千瓦,每年将减少煤炭消耗654.38+0万吨,严格限制企业自建电厂,提高燃煤机组利用效率。

辽宁省采取了五项措施:建立万元GDP能耗指标统计和公告制度,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的监控;建立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启动循环经济试点项目;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法制建设。2006年,辽宁省计划关闭50个小煤矿,上半年关闭了20个。

能源形势严峻,需要依法治理。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的检查,中国的能源形势相当严峻,节能工作不能满足中国能源短缺的基本国情,远远不能满足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中国是一个能源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石油和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7%和7.1%,相对丰富的煤炭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6%。

近年来,能源消费急剧增加,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直接威胁国家经济安全。2005年煤炭产量达到2654.38+0.9亿吨,比2000年翻了一番,仍不能满足需求。石油净进口量从2000年的7600万吨迅速增加到2005年的65438+4300万吨。

与能源短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能源浪费惊人。我国能源效率仅为33%,比国际先进水平低约10个百分点。2003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1倍。近年来,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按2000年价格计算,2002-2004年分别为1.30、1.36和1.43吨标准煤/万元,与2004年持平,2006年上半年增长0.8%。“十五”期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比)为1.04,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值。据测算,如果未来15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每年控制在1.0,202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将超过50亿吨标准煤,这对于中国来说根本无法承受。

目前,我国工业能源消费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的70%左右,其中钢铁、建材、化工、石油加工、焦化、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69%。同时,高能耗的一般加工行业产能过剩,产业集中度低,小企业多,技术水平低,增加了能源消耗。2005年,我国有炼铁炼钢能力的钢铁企业871家,平均每家企业粗钢产量约40万吨,产能500万吨以上的企业18家,仅占全国粗钢产量的46%。2004年,日本四家钢铁企业的产量占其粗钢产量的73%,俄罗斯五家企业占79%,韩国两家企业占82%。中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为主。不可再生能源分别占生产和消费总量的92.1%和92.7%,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比例低。

节能技术研发跟不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少。现有技术水平普遍较低,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明显差距。2004年火电供电煤耗为每千瓦时379克标准煤,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67克。大中型企业吨钢可比能耗705公斤标准煤,比国际先进水平高95公斤;电解铝交流电耗为每吨15080千瓦时,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980千瓦时。单位建筑面积供热能耗相当于气候相似的发达国家的2至3倍;货车百吨公里油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1倍;我国各类电机总功率约4.2亿千瓦,运行效率低于国际先进水平10多个百分点,相当于每年消耗约1500亿千瓦时的电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