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星的离去对中国标准有什么意义?

随着经济发展逐步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标准化战略成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领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核心因素。扎实推进更多“中国标准”的制定,将成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有力技术支撑。

复兴号的到来,不仅让中国速度再一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也让中国人因为中国标准而感到骄傲。据新华社6月27日报道,作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京沪高铁复兴号时速可达400公里以上,在研制过程中的254项标准中,“中国标准”占84%。

复星采用了大量中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国铁路总公司标准和多项国际先进标准,涵盖了标识、通信网络、电子电气、消防安全等多个领域。,其中“中国标准”占84%,打造中国高铁的核心竞争力和话语权——我们的优势不仅仅是价格和作业速度,更有自信的品质和创新的技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标准”,从跟随到超越,中国高铁的“国家名片”越来越辉煌。

“标准”这个词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既亲切又陌生。标准是什么意思?以中国高铁为例。过去CRH动车组是不同国外公司合作生产的,技术平台标准不统一。不仅司机控制台不一样,车内座位也不一样,给应急处理和故障维修带来了很多不便。复兴号建立了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可以实现服务功能、运营维护的统一,充分考虑铁路运营环境的多样性,采用更加兼容的标准,未来可以在各种高铁线路上使用,将以“中国标准”成为中国高铁“走出去”的主力车型。

事实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标准已经成为世界的“通用语言”,也是国际贸易的“通行证”。研究表明,标准和合格评定影响了80%的世界贸易。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提出并主导的国际标准数量正在逐年增加。截至目前,我国已有367项标准提案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的国际标准,尤其是在高铁、核电、通信等领域。,中国在国际标准上实现了从跟随到领先的跨越。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标准”成为“国际标准”,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拿到了拓展国际市场的“金钥匙”。

对于“标准”的价值,人们熟悉一句话: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在某种程度上,标准制定者也是行业领导者的代名词。就像英特尔确立了CPU的标准,苹果主导了手机应用的标准,这些巨头牢牢掌握了市场竞争的话语权。中国也有很多企业抱着很高的标准。截至2016和12年底,海尔共提交国际标准修订提案90项,其中43项已发布实施。其“防电墙”技术实现了中国家电企业IEC标准的“零”突破。“标准”的力量已经成为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的一大利器。

透过“复兴号”,我们看到了中国高铁从引进、消化、集成、创新,到最终形成超越西方标准的新标准的逆袭之路。而在“复兴号”的道路上,不仅有中国高铁,还有中国制造。随着经济发展逐步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标准化战略成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领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核心因素。扎实推进更多“中国标准”的制定,将成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有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