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是什么时候发射的?谁是飞机的驾驶员?
神舟一号发射时间:10月20日1999 165438+6: 30: 7。
神舟二号发射时间:2001年1月1日1小时03秒。
神舟三号发射时间:2002年3月25日22: 15。
神舟四号发射时间:2002年2月30日00:40+65438。
神舟五号发射时间:13年10月9时。
神舟六号发射时间:2005年6月10日9时。
神舟七号发射时间:2008年9月25日21: 00和10: 04。
神舟八号发射时间:2011年11月1日05: 58和10秒。
神舟九号发射时间:2012年6月16年6月18: 37。
神舟十号发射时间:2013年6月11年6月17: 38。
2.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的飞行员分别是:
神舟五号的飞行员是杨利伟,
神六是聂海胜、费龙军、
神舟七号是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神舟九号是景海鹏,刘旺,刘洋,
神舟十号是聂海胜、张、王亚平。
宇宙飞船也叫宇宙飞船。它是一次性的航天器(随着科学的发展,现在可以多次使用)。基本可以保证航天员在太空短时间生活,做一些工作。它的运行时间一般是几天到半个月,一般需要两三名航天员。
飞船虽然是最简单的载人飞船,但还是比无人飞船(比如卫星)复杂得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飞船类似于返回式卫星,但需要载人,所以增加了很多特殊系统,以满足宇航员在太空工作和生活的各种需求。
例如,环境控制和生命支持系统、电报通信系统、仪器仪表和照明系统、宇航服、载人移动装置和逃生系统,用于空气更新、废水处理和再生、通风、温度和湿度控制等。
神舟飞船是中国研制的飞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神舟飞船由三个模块和一个部分组成,即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部分,由13个子系统组成。
与国外第三代飞船相比,神舟飞船具有起点高、在轨停留能力强的特点。神舟系列载人飞船是由专门为其研制的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的。发射基地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回收地点是内蒙古中部的四子王旗航天着陆场。
航天器结构
1.轨道舱
飞船结构分为四部分: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和附加舱。神舟飞船轨道舱为圆柱体,全长2.8米,最大直径2.27米。一端与返回舱连接,另一端与空间对接机构连接。
轨道舱被称为“多功能厅”,因为在起飞和返回时,除了返回舱,几名宇航员一直在轨道舱中。轨道舱集工作、饮食、睡眠、清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轨道舱是飞船进入轨道后,航天员工作和生活的地方。除了食物、饮用水、小便池等生活装置外,还有用于空间应用和科学实验的仪器设备。
返回舱返回后,轨道舱相当于地球观测卫星或空间实验室,它将在轨停留半年左右。利用轨道舱是中国航天器的一大特色。俄美航天器轨道舱和返回舱分离后,一般废弃。作为航天员的“太空卧室”,轨道舱的环境非常舒适,舱内温度一般在17到25摄氏度之间。
2.返回舱
返回舱又称驾驶舱,长2.00米,直径2.40米(不包括隔热罩)。它是宇航员的“驾驶室”。它是供宇航员往返太空的船舱。这是一个封闭的结构,前面有一个舱口。
神舟飞船的返回舱是钟形的,有门与轨道舱相通。返回舱飞船的指挥和控制中心有供三名宇航员倾斜的座位,以便宇航员起飞、上升和返回。座椅前部下方是仪表板、手动操纵杆和光学瞄准器等。,显示飞船上各系统机械设备的状态。
航天员通过这些仪器进行监控,必要时控制飞船上系统机械设备的工作。轨道舱和返回舱都是密闭舱,有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保证舱内充满大气压下的氧氮混合气体,温度和湿度调节到人体适宜的范围,保证航天员在整个飞行任务过程中的生命安全。
此外,机舱内还安装了主降落伞和备用降落伞两个降落伞,用于着陆。神舟飞船返回舱侧壁上有两个圆形窗口,一个供航天员观察窗外的景象,另一个供航天员操作光学瞄准镜观察地面上行驶的飞船。
返回舱的底座是金属架密封结构,上面安装着返回舱的仪器设备。底座又轻又结实,保护返回舱在返回地面进入大气层时不被炽热的大气灼伤。
3.推进舱
推进舱也叫仪表舱或设备舱。推进舱长3.05米,直径2.50米,底径2.80米。安装推进系统、电源、轨道制动,并为宇航员提供氧气和水。
设备舱的后部是飞船的推进系统。主推进系统由四台大型主发动机组成,位于推进舱底部中央。四对用于姿态修正的小推进器分别布置在推进舱侧裙周围,说它们比主推进器小,比其他辅助推进器大很多。此外,推进舱裙外还有一个小型辅助螺旋桨。
4.附加段落
附加段也称为过渡段,用于为将来与另一个航天器或空间站的交会对接做准备。在载人飞行和交会对接之前,他还可以安装各种仪器进行太空探索。
现阶段对于附加段的设备还没有官方介绍,但是有业内人士进行了大胆的推测,比如:其中一个半环装置应该是用来安装方形仪器的。而三个相互垂直且可延伸的0.4m的探针被认为是导航系统或对接系统的一部分。
因为美国的阿波罗飞船上也有类似的装置用于对接。神舟飞船轨道舱前端可能装有俄罗斯对接系统。不过这些设备可能只是实验性的,未来与空间站对接时肯定会被新的对接系统取代。
资源百度百科。神舟飞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