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采购进入“集中采购”时代?

设备采购进入“集中采购”时代?

8月20日陆军装备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优质高效高速低成本陆军装备发展的建议》成为资本市场的热门话题。提案提出,要进一步加快“优质、高效、高速、低成本”的陆军装备“三高一低”发展,构建陆军装备建设新格局。

除了强调陆军装备的“三高一低”,提案还提出要形成“可增加、可持续、可补充的规模优势”;打破“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封闭思维,打破“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行业壁垒,引进优质资源,倒逼产业升级;坚持精打细算,控制成本,降低工序消耗,有效挤压管理中不必要的“水分”;加强供应链管理和生产成本控制,大力推进原材料招标采购、子系统竞争择优、大规模阶梯降价、多点挖潜、控价让利,通过精益管理实现整体价格优化。

对于提案发出的种种信号,有声音认为这可能意味着军品将进入“集中采购”时代。

2019医药领域首创的“集中采购”给整个行业带来了相当大的冲击。医药巨头恒瑞医药在2021半年报中表示:“受国家和地方带量采购影响,公司传统仿制药销量下降。报告期内,2020年6月5438日至10月065438日开始的第三批集中采购涉及的6个药品销售收入环比下降57%。另一方面,主力产品卡列珠单抗从3月1,2021开始执行医保谈判价,降幅达85%。”

当然,这并不是说“集中采购”是一件坏事。新制度实施后,老百姓买药方便了,药企也在加大药品创新力度,长远来看对我国医药行业发展有利。以恒瑞医药为例,其2021半年报也指出:“创新药销售收入稳步增长。报告期内,创新药实现销售收入52.07亿元,同比增长43.80%,占总销售收入的39.15%。创新成果的逐步收获对公司业绩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

但短期内“集中开采”可能带来的影响仍令资本市场担忧,军工行业是否也应如此。有分析认为,采购价格很可能会降低,但考虑到“集中采购”早已进入我军装备采购实践,并参考已经实行“集中采购”的航天部门的例子,“集中采购”的影响仍要看具体业务领域。

银河证券在24日的评论中表示,在当前刚性的军事预算框架下,为了满足备战装备数量的要求,降低装备采购价格可能成为重要的抓手。认为提案的核心诉求是“降低成本”,对“提高质量、加速降价”的强调,尤其是“加速”,更能反映现阶段军工客户的迫切需求。

但文件只限于“方案”,后期是否有操作细则需要跟踪。而且航空航天板块在今年4月已经实行了组件“集中采购”,但降价幅度非常有限,基本在5%以内,其对毛利率的影响完全可以通过批量生产带来的规模效应来抹平,但航空碳纤维不同于组件,降价幅度较大。

因此认为,随着空军、火箭军等装备需求的大量增加,大规模集中采购是大势所趋。对于产品型号多、定制程度高的非标产品,集中采购操作难度更大,议价空间更低。对于技术壁垒较低的碳纤维、高温合金、钛合金等标准化产品和机械加工业务,可能会受到较大影响。

华金证券指出,我国部分中下游军工企业,如零部件、锻件、特种材料等,存在原材料采购价格虚高的问题,导致企业效益不佳,成本向军工转移。该规定在这个问题上做出了明确的倡议,旨在从源头上控制军品成本,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军工加工企业需要进一步优化原材料采购体系,控制产品成本,长期来看会提高企业效率。

而且一般军品采购一般具有订单急、品种多、单项数量少的特点。军工企业往往存在订单必须完成,但由于数量少、品类多,成本高于市场水平的问题。大规模阶梯降价的实施,符合市场经济逻辑,有效保护了企业利益。

此外,分系统竞争将减少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企业之间同质化的恶性竞争,改善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军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生存环境;同时,对于民营背景的军/军两用企业,起到了洗牌、重塑、优胜劣汰的作用,低效率的民营军工企业面临洗牌。

但需要指出的是,“集中采购”并不意味着放松设备质量。提案强调:“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第一、低成本低成本导向的高质量原则。决不能陷入低价中标的误区,更不能以降低质量为代价换取虚假低价,充分促进高质量和低成本的有机统一。”华金证券也认为,高科技军品招标的原则是以满足军品试验要求为首要,技术行业领先、满足高科技武器装备需求的企业不会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