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工业大学有几个校区?
沈阳工业大学简介沈阳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理、经、管、文、法、哲、艺为主的多学科研究应用型大学,学校创建于1949,1985由沈阳机电学院更名为沈阳工业大学,原为机械工业部直属事业单位。从1998开始,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建设,主要由辽宁省管理。
学校由辽宁省沈阳市中心校区、兴顺校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和辽阳市辽阳分校组成。中心校区(主校区)位于沈阳装备制造业聚集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总占地面积158.9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4.4万平方米。
学校有20个学院,2个教学部,2个工程训练中心,55个本科专业,19个专科专业。现有本科生18415,硕士生3070,博士生342,博士后17,其他硕士生386,专科生1740,成教生8429,留学生214。
学校现有教师1313人,其中院士2人,教授186人,副教授402人,讲师666人,博士生导师165人,硕士生导师516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7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5.3%,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5.8%,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44.8%。教师中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得者2人,辽宁省高校攀登者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计划获得者64人,辽宁省特聘教授8人,辽宁省杰出专家6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6人。
学校有权授予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有1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电机与电器),4所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一流学科(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设有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四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目前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进入全国前50%的学科由第三轮的2个增加到6个,首次10-20%,首次1占20-30%。共有工程硕士、会计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工程管理硕士(MEM)、金融硕士五个专业学位类别,其中工程硕士包括13领域。201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机械工程领域被授予“国家工科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
学校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以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为抓手,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本科教育。精心打造品牌专业,拥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7个,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专业4个,辽宁省示范本科专业8个,辽宁省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辽宁省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3个,辽宁省重点支持专业2个,辽宁省优势特色专业4个,辽宁省本科课程。积极探索课程和教材改革。省级精品课程24门,省级视频开放课程3门,省级资源13。“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5本,“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省级规划教材20本。积极推进教改项目,承担国家级、155省级教改项目3项,获省级以上教改成果奖80项。建成的基于数学模型的人才供需对接和人才供需预测数据平台得到了省政府的高度评价,一流课堂建设工程在全省推广。切实加强名师、名队培养。省级教学教师18人,省级教学团队10人。不断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目前拥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18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5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8个,辽宁省高校实践实训基地1,辽宁省青少年法制教育实践实训基地1,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人才实训基地6544。积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先后获得全国创新创业宣传总结典型学校(50强)、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学校(99所)等荣誉称号,获批全国高校实践教育创新创业基地、全国高校教师创业实践基地、全国大学生科技创业实践基地、 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辽宁省创新创业试点专业2个,辽宁省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专业60个。
科技工作发展迅速,成绩显著。目前已形成国家、省、市、高校四级科研平台体系,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工业设计中心和教育部创新团队。建成了7个省级技术研究中心和1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这里先后诞生了中国第一台稀土永磁电机、中国第一台加工异形螺杆的数控铣床、中国第一台长输管道智能巡检系统、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十三五”以来,在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学校确定了“校地融合、校企融合、军民融合、国际合作”的科技工作主线,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牵头成立了辽宁装备制造业等4个校企联盟。辽宁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研究院的成立得到了省政府的充分肯定,获得了10多万元的省专项建设资金;推进校地深度融合,着力服务辽宁“三城一区”,成立铁岭研究院,完善营口研究院,与沈阳经开区中德产业园开展紧密合作;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按照“需求先行、资源优化配置、校企深度融合、创新成果共享、成果转化共赢”的思路,与企业合作建设12研究院;推进军民深度融合,与军工企业贵州航天林泉电气有限公司组建校企研究院,与海军装备研究院共建实验室;推进深度国际合作,与德国德盈集团、中国华晨集团共建“中德汽车轻量化技术工程中心”,与德国韦格纳吉集团、中国太库科技创业有限公司共建“中德国际技术转移服务中心”;推进跨学科创新体系建设,建设新能源研究院、博纳米材料应用技术研究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转化数量和转化率居省内高校前列,获得省专项基金奖励10多万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R&D重点项目4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推荐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获批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单位,优先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试点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