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规划和申请高新技术企业
2.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体系:申报高认证前一年,企业需要对科技人员进行盘点,检查是否符合10%和工作时间的要求,提前做好统筹规划和调整。
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
(1)科技人员名单,尽量统计所有合格的科技人员,指标不要随便过线;
②科技人员须缴纳社保或个税183天以上;
(3)科技人员的专业和学历,理工科,允许少量非理工科相关专业,但工作时间、工作经历和相关职称可以证明;
(四)R&D组织结构完善合理,岗位设置明确适当,安排合理;
⑤R&D项目RD表、立项报告、结题报告中的参与人员一致,任务分工一致。
3.R&D费用提前归集:建议企业提前整理好高层申报前三年的R&D项目申报、验收、结案等文件,正确归集R&D费用。企业应对高企认定的专项R&D费用设立辅助核算账户(辅助账),并提供相关凭证和明细表格。
收入5000万以下,占比5%以上;5000万-2亿之间,占比超过4%;两亿多,占3%。
(1) R&D项目应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指南》中对企业R&D活动的定义,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创造性(项目鉴定、政府批准科技计划、产学研合作、相关知识产权申请等。);
②研发支出结构合理,不同技术领域R&D活动的详细特征不同;
③R&D辅助账户或专用账户规范合理,并在年度审计报告和决算报告中披露,披露数据一致。
4.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建议企业做好高新技术产品收入的统计,明确核心知识产权支撑的收入占60%以上。
(1)高新技术产品名称、合同发票规格、检测报告和产品说明应体现高新技术产品;
②高新技术产品的论述(PS表)与技术领域相关,产品的核心技术、关键指标、竞争优势、知识产权支持突出,从而提升高新技术产品的价值;
(3)高新技术产品的证明材料,除合同、发票外,建议提供第三方产品鉴定、检测报告予以支持。
5.提前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甲级标准平均每年“5项及以上”,建议三年科技成果转化需要15项以上(最好是18项)。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数据是指近三年内的转化情况,是指企业申报前的连续三个会计年度,不包括申报当年。
(1)由技术专家根据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总体情况和近三年科技成果转化的年平均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相同的科技成果在国内外转化,或者转化为多项产品、服务、工艺、样品、样机等。,只计算一个项目。
②科技成果转化的计算是一项成果对应一项转化。要想拿高分,必须拿出15个不同的科技成果,尽可能申请相关的知识产权。每项成果确认转化为不同的产品、服务、工艺、样品、样机、测试、查新、试用等证书。
6.及时建立R&D机构,规范组织管理:今年R&D组织管理层面提出了大量异议,审核较往年更加严格。核查意见表中还包括对企业是否有实际岗位操作的调查,建议企业不要简单以模板格式办理。具体建议如下:
①建议企业不断完善R&D组织管理体系,特别是项目立项、中期目标管理、项目收尾和项目成果管理,规范R&D投资核算体系,做好R&D项目备案管理,包括项目立项报告、中期测试过程文档、测试报告和收尾报告等过程文档;
(2)建立符合企业情况的组织、实施、激励和奖励制度,完善人才引进培训和绩效评价体系,有效提高人员进行R&D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③建立健全研发机构,有条件的可申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R&D平台认可,加强R&D机构软硬件建设,积极探索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
7.提前规划年度销售额和净资产:成长性的评价主要是根据企业近三年的财务数据,计算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净资产的增长率,得到相应的分数。对于成长性在5分以下的企业,打分风险比较大,专家评审时也提出了成长性不强的问题。尤其是在销售收入增长不佳的情况下,需要对其他三种材料进行改进。
8.符合八个领域范围:2016年国家四部委对国家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进行了较大调整。很多企业技术不错,但是在领域的选择上存在偏差,导致应用效果不理想。建议企业在准备证明材料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研发项目、产品、专利技术选择相应的领域,做到研发项目、产品、专利、领域的统一。此外,R&D项目既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体现行业先进性,又要在编写技术资料的过程中注意与领域的契合。往年专家评审时会否定一些企业的低水平R&D项目或不切实际的尖端高端项目,相应的R&D费用和成果转化也被剔除,危及申报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