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评论《垂死挣扎:一瓶列宁的道德困境》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不言而喻的普世价值,如正义、公平、自由、民主、法制等等。这些美好的概念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但这把象征着“正确”的尺子的刻度却很模糊。
没有人能解释清楚正义的含义,你的正义不能代表别人。
电影中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困境。他们都在尺子上上下摆动。
主人公永成为了争夺孩子的抚养权与妻子离婚,卧病在床的父亲只是一家保健品店的老板。他急需大量现金。一方面是养家糊口,还要挽救病人的生命,一方面是冰冷的法律制裁。他选择做一个“救世主”。
卢受益于自己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但他没有足够的钱购买正版药物。一方面拖累了家人,痛苦的活着,一方面离开了心爱的孩子,默默的死去。他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刘牧师也是病人。他对上帝有着非常真诚的信仰,却只能眼睁睁看着一个个病人离开人世。它一方面仅靠信仰无力抵抗,另一方面又很灵活,用“假药”去救更多的人。他选择拯救每一个生命。
曹斌是负责调查假药的警长。他拿“假药”去化验,结果却是药效和真药一样。他逐渐放缓调查,甚至主动隐瞒案情。一方面结案升职,一方面顶撞上级,仕途无望,却能多救几个白血病患者。理性和法理,他选择了前者。
这部电影中的人物非常复杂。他们或多或少有些贪婪和自私,但他们心怀感激,富有同情心。他们不是纯粹的圣人或反派,所以很难用好坏来定义。他们是很多矛盾的结合体,是我们芸芸众生之一。
相信很多观众都和我有同感。全片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
“我不想当救世主,我想赚钱。”
这是主人公永成说服印度一家药厂老板的台词,也代表了他最初卖“假药”的心态。正是凭借着“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口号,他带了一批人进来,得到了第一批客户。
但当他决定冒险为病人服务时,面对警察的盘问,他说:
“我一年挣几十万美元。我卖假药干什么?什么是假药,很赚钱吗?”
从一个挂锅救世界的走私犯,到一个原价甚至亏本卖药的“救世主”,主人公永成完成了内心的蜕变。苦难和疾病并没有摧毁它。他成了自己的英雄,也是很多病人的英雄。
我一直认为,讨论道德困境是必要的,也是有意义的,因为讨论可以激发思考,思考可以避免偏颇和盲从。
高达国家层面,格列宁是具有知识产权的药物。印度允许非法毒品泛滥,但中国不能。当然,民间的呼声并没有消亡,但中国要想在产权制度上与国际接轨,就必须支持对产权的保护。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是否造福于民的问题。
电影中,张长林道出了疾病的真相:世界上只有一种病,那就是贫穷。
很多社会问题,比如恐怖组织,饥荒,罢工,本质上都是贫穷。
诚然,一个国家的繁荣离不开文化和经济的繁荣,但文化和经济的繁荣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护,所以要坚持产权,循序渐进地推进医改。这就是中国的困境。
是盲目放开药品生产,成为“世界穷人的药房”,进而与世界经济失之交臂,还是谨慎改革,双管齐下,在知识产权方面建立新的世界强国?
这就是为什么印度永远是印度,中国会是一个更好的中国。
==201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