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资产公司的例子。
第二类轻资产公司叫“知识产权为王”公司,典型企业有微软、默克、同仁堂,可口可乐凭借配方权勉强划入这类公司。知识产权是印刷机。微软的例子就不用说了,巴菲特没有买微软。知识产权是巴菲特的专营权,在竞争中筑起了不可逾越的门槛,公司资产翻了一番。高通也在拥有CDMA知识产权的轻资产公司行列,但感觉偏向科技型公司;微软和英特尔的联盟,对PC市场的控制力很强,市场开拓能力也很强,所以是比较典型的轻资产公司。我觉得医药行业也是高度依赖知识产权的。同时,药品是人们离不开并愿意高价购买的产品。我和同仁堂一样,有过很多很好的客户体验,未来中药行业升值空间很大。默沙东的R&D占销售收入的65,438+00%,这应该也是这类轻资产公司的一个特点。不过,虽然华为的R&D也占销售收入的65,438+00%,但我还是倾向于认为它是一家重资产公司,因为它的产品是电信设备。「知识产权为王」的公司有哪些弱点?微软和谷歌的竞争处于劣势,谷歌也试图用“云计算”推广网络的操作系统。与技术型公司相比,市场型公司总是占据上风,“知识产权为王”的公司如果适应市场的缓慢变化,就会变成技术型公司,变得被动。另外,生物技术公司也属于这一类,我差点忘了。
第三种轻资产公司叫“增值基础网络公司”,典型的企业,中国移动。电网企业是重资产公司,中国移动也被怀疑是重资产公司。但未来移动电信的增值业务发展空间很大,运营商可以在一个平台上集成各种应用。当然,中国移动将不得不在固定资产上投入大量资金,未来收入高速增长的趋势可能会被打破。按照互联网发展的规律,基础服务免费增值服务更不看好中国移动,但是我非常看好无线增值服务,因为未来新媒体的演进一定会从电影到电视到有线网络到达无线网络,未来小型移动终端将是手机银行、手机钱包、阅读器、互联网工具等等。中国移动在这块蛋糕上可能还有很大份额。“增值基础网络公司”的软肋在于未来将面临虚拟电信运营商的竞争,后者轻资产公司的特征更加明显。三网融合趋势下,广电行业也可能杀出黑马。未来可能会有很多中国移动的竞争对手,我对这种轻资产公司可能有点过于乐观了。
第四种轻资产公司称为“品牌轻资产公司”,典型的公司有耐克、PPG、橡树国际、巨人集团、苹果。“品牌型轻资产公司”并不是反狗,但我相信这种商业模式未来会用在汽车行业、家电行业等很多行业,通用性很大。耐克的“品牌轻资产公司”不仅专注于品牌和R&D,还外包生产。其本质是商业的全球化。PPG和橡树国际上市是因为他们是纺织业和电视购物业的龙头企业,但广告不等于品牌。这两家公司在品牌建设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还想说一下史玉柱的巨人集团,史玉柱擅长营销,却连轻资产公司都没想到,一直在做。这是理论落后于实践的结果。他只专注于商业,对商业模式的理解稍差。他几乎做了所有品牌的保健品和网游,但还是差了一点。专注是做品牌的必要条件。相对来说,我觉得马云更花花公子,阿里巴巴的品牌不能被掏空。“品牌轻资产公司”的软肋在于,不容易在品牌上保持领先。奥美的360度品牌途径我觉得对这个虚拟的东西的研究好像不全面。品牌的价值是无形大于有形的,所以很难做,也不容易赢。苹果写了博客就不赘述了,苹果非常值得研究。
第五类轻资产公司被称为“互联网公司”,典型的公司有戴尔、腾讯、脸书和谷歌。2007年,美国互联网广告收入为6543.8+03亿美元,中国为6543.8+00亿元人民币。光看这些数字,你会低估互联网公司,但价值投资者一定要看趋势,不能只看数字。先说戴尔。电商企业的领导者拥有一流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戴尔开始向消费电脑市场迈进,开始注重品牌化。越年轻的品牌越有吸引力,而人性往往喜新厌旧,所以我比惠普更看好戴尔。腾讯也很可怕。它已经知道互联网擅长的是网络营销平台,也确实建立了这样的平台,只是门户网站还没有回应。让脸书更强大的是,它整合了2000多个网络应用功能来搭建社区,组织团队非常精干。谷歌在云计算和整合图书馆资源方面有很大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