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招商引资还有什么比这四大问题更值得注意的吗?
招商引资已经成为中国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普遍做法。而且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核心工作。毫无疑问,招商引资是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对中国经济的加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应该继续成为中国未来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但有些地方急于求成,可能会导致招商引资的误区。值得高度警惕。
1.政府安排的体育式全国招商。
一些地方为了见效快,以政府为主导,下大力气在全国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任务层层分解,党政机关甚至人大、政协、法院都有名额指标。投资绩效已经成为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地方政府急于吸引投资以促进经济发展,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招商引资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动员全民招商引资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有些官员,为了短期内出政绩,或者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只要能引进资金,不管项目好坏,都会放行。这种形式主义的招商引资,结果很可能是劳民伤财,难以取得实效。
2、无序竞争
我们把优惠政策作为吸引外资的首要手段,为了吸引外资,不惜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来破坏对方。有些地方甚至直接流转土地,污染不查,收费大减,税收全额返还。导致外资企业超越国民待遇,对国内企业形成不公平的竞争优势。值得指出的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压力大,干部过于急于招商引资,特别容易出现上述不当行为。要吸取东部地区的惨痛教训,坚决把高污染、高能耗、不环保的企业拒之门外。招商引资要权衡成本和收益,坚持整体收益大于局部成本的原则。应该是有利于经济模式的转变和结构优化,而不是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因此,科学制定我国的投资规划和政策成为决策部门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招商引资质量与数量相统一、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的理念。招商引资战略要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调整。总的来说就是调整思路,抓住重点,创新模式。
二、产业转移的动态变化:从关注成本到关注市场。
金融危机导致发达国家经济萎缩,制造业和加工业向中国转移的动力相应降低,导致中国难以吸引投资。
当前世界经济的典型特征是资源短缺(如能源、原材料、粮食)和产能过剩(资本密集型:如房地产;技术密集型:如汽车、电子信息产品;低附加值的工业产品,如纺织品)。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消费者需求决定经济前景的时期。需求不足导致世界经济进入通缩通道。市场需求已经成为决定行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哪里有大的可持续消费市场,哪里就会成为产业转移的主要对象。这将改变过去产业转移的驱动力由成本驱动转向市场驱动。随着国际经济特征的变化,低成本(低工资、廉价资源和其他优惠政策)将不再是产业转移的吸引力,优惠政策的作用也将日益减弱。日益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和高回报率成为产业转移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中国招商引资的总体战略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
虽然中国本身面临着内需不足,目前的消费水平难以形成吸引国际产业转移的大问题,但中国正处于经济起飞的初级阶段,通过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可以创造巨大的需求。所以也能创造出吸引产业转移的强大动力。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初期,经济发展空间巨大。通过加快城市化进程,政府可以创造巨大的需求来消化当前先进工业化带来的过剩产能;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可以解决大量农民工的就业;同时,如果改革制约城市化进程的不合理制度,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促进大量农民低成本向城市群转移。大量农业人口集中在城市,不仅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经营,也为城市(生产/生活型)服务业创造了巨大需求。这将为中小企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小企业的繁荣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间投资大幅萎缩的困境,才能拉动经济中央投资的大幅增长。事实上,只有民间投资热情迅速提高,民营企业蓬勃发展,中国的就业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民营企业的繁荣,就业的增加,收入水平的提高,将为工业化注入更大的动力。有利于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良性循环。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将为优化吸引外资的投资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可以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相应产业的科学布局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构建一个全新的区域增长极,为产业转移开辟最佳发展空间和挖掘难得的发展机遇,形成产业转移的巨大吸引力,这是任何优惠政策都无法比拟的。资本的性质决定了产业总是走向市场潜力最大、发展机会最好的区域。因此,利用城市化进程为经济发展开辟新的空间,为产业发展提供机遇,作为招商引资的新思路,更为有效和科学。这不仅是市场机制的必然选择,也是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三,招商引资的结构性变化:要加强服务业招商!
目前,中国普遍存在的从制造业和加工业吸引投资,而忽视技术和服务业的问题值得关注。它把经济发展等同于建设,忽视了科技创新和管理的能动作用。我们确实需要引进一些先进的工业项目,但引进的目的不仅仅是增加产能。而是通过引进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学习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招商引资要把握中国当前经济发展要求的大方向——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增加就业。
目前,中国产能过剩的产品有650多种。然而,从当地经济发展的愿望出发,许多地方都在争先恐后地招商引资,以扩大当地相关产业的产能。由于缺乏国家协调,很可能造成新的产能过剩。这就要求在内需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之前,地方政府应避免引进已经或可能出现产能过剩的工业项目(尤其是大项目),积极引进缺乏技术产业(如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的项目,这是保证招商质量的基本要求。
从结构优化的要求来看,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过低,服务业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过低。这是中国经济结构优化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加快发展服务业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效调整经济结构和扩大就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快速进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将转向知识型服务业和新技术制造业。如金融、信息、全球供应链管理等高端服务,航空航天、能源、医药、生物工程等高端制造领域的全球配置。与此同时,技术升级的周期日益缩短,当前需求的低迷使得发达国家的先进(工业)技术面临淘汰或贬值的风险,这为中国加快知识型服务业和新技术制造业的投资促进提供了机遇。
从增加就业的效果来看。服务业的就业容量最大。随着发达国家制造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型升级,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已经达到700,6以上,而制造业比重下降到10%左右,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移已经告一段落。服务业正在成为产业转移的新热点,其中金融、保险、法律、仓储、营销、物流乃至R&D等专业服务成为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服务业在跨国直接投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超过制造业,达到50%以上。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国应在制造业经济向服务经济模式转变的过程中,通过加快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来延伸产业链,通过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产生更高的发展效益。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是中国解决就业问题的战略方向。随着服务业投资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焦点,地方政府应及时调整招商引资的重点和方向,实现从“制造业招商”到“服务业招商”的转变。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服务业是中小民营企业最容易进入、发展空间最大的行业,而中小企业是最具潜力的创新主体,具有通过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因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和就业比例。因此,必须改变只注重吸引大而强的片面观点,对吸引中小民营企业和相应的服务业投资给予足够的重视。大量中小企业和服务业的投资,可能会给当地带来比少数大企业更好的经济活力、示范效应和增加就业。
第四,招商要把重点放在项目到产业链上!
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是,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按照价值高低依次进行,即价值最低的环节(如制造业、加工业)先转移,再转移其他层次较高的环节。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技术创新进步和扩散的加快以及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完善,高技术产业也呈现出转移趋势。发达国家不仅继续将高技术产业的加工组装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还通过项目外包、离岸等方式将配套的零部件生产、物流、营销甚至部分R&D活动转移到其他国家,甚至将整个产业链搬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加快成本回收,缩短从R&D到盈利的周期。
要解放思想,打破传统的项目投资模式,积极探索和尝试产业集群投资、产业链投资,乃至区域综合开发投资等多种新模式。主动承接国际产业链乃至区域整体转移。在区域和产业开放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对外开放的重大突破,鼓励和引导外资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地区和领域扩张,以良好的环境鼓励和引导产业转移。
需要注意的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招商引资并非完全无害。为了利益最大化,转移方会试图控制核心技术和营销网络,千方百计将承接产业转移的国家或地区纳入其主导的分工体系,从而对产业承接地区提高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实现赶超的目标构成挑战。另一方面,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可能会在中国形成技术、品牌、市场和产业垄断,对中国经济和产业安全构成严峻挑战。
招商引资模式迎接挑战、趋利避害的策略是,利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基本建设和产业空间再分配的契机,有意识、有目的地尽可能抢占未来经济竞争的制高点。比如城市建设,通讯网络,广告媒体,现代服务。特别是要抓住相关产业链的很多关键环节。比如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在技术设计和对外营销上不一定有优势,但完全有可能因地制宜地抓住当地原材料供应、物流运输、市场营销甚至更多环节的战略优势。
为了有效打破外资企业的技术垄断,可以引入更多的竞争者,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并利用产业链的延伸吸引大量产业链不同环节的配套企业,让激烈的竞争迫使企业拿出核心技术参与竞争。为了更快的提升承接区域的整体技术水平。比如,正是众多进入中国的著名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激烈竞争,迅速提升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当然,单纯的承接产业转移只能缩小技术差距,永远无法实现历史性的跨越。只有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倡导自主创新、鼓励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结合起来,才能增强内生动力。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技术,用自己的品牌替代国外品牌,先占领自己的市场,再向国际市场拓展。这才是最终打破垄断,提升自己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