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清铭的人物成果

生物医学光子学(BMP)是利用光子学原理和技术为医学和生物学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新兴交叉学科。骆清铭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光子学新技术新方法研究。主要贡献包括两方面:

一、 组织光学与光学分子成像研究

骆清铭自1989年开始从事激光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理论及医学应用研究,模拟了不同生物组织中光子的传输规律。为实现精确模拟,开展了高分辨数字人体三维结构数据集研究。经过长期探索,提出采用三维数字矩阵来分割和描述不规则生物组织的思想,从而实现高分辨定量模拟光传输。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临床医学中的热物理问题”支持下,探索了激光治疗中凝固组织的热响应及损伤机理。在863项目支持下,主持设计并实现了小动物整体荧光光学成像装置及双模式小动物荧光层析成像系统。

构建了遗传编码型光学分子功能探针以及可用于哺乳动物活细胞的远红双分子荧光互补系统;合作提出并实现同时补偿时间与空间色散的飞秒激光声光扫描,建立了快速随机扫描双光子显微成像装置,并被同行使用。

光学成像可以获取生物系统从分子、细胞到组织、器官等不同层次的测量数据,运用系统生物学思想,从测量数据中挖掘信息,再建立模型,形成知识。骆清铭带领研究小组,经过多年的探索,建立了采用流平衡分析方法模拟代谢网络行为的软件平台,跨层次整合分子、细胞及组织层次的功能信息,发现心肌细胞在能量代谢受到缺血干扰时不遵从常规的“能量高效原则”,而是尽量保持“最小代谢调整”状态,成功解释了相关临床结果。研究成果发表于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等。

相关研究成果“组织光学成像理论若干关键问题研究”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高分辨数字人体三维结构数据集的构建与可视化”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用于药物筛选和药效评价的光学分子成像动态监测理论与方法研究”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飞秒激光快速随机扫描双光子显微成像装置”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生物功能的飞秒激光光学成像机理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二、 脑功能与结构的光学成像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骆清铭在美国访问研究期间(1995.6-1997.2),针对人脑皮层活动的实时无损监测,提出并实现了基于多通道检测的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方法,该方法获美国专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获得了人脑运动皮层活动的近红外光学映射图像,实现了与功能核磁***振成像(fMRI)结果的有效配准;合作成果发表后被Science专题报道。

骆清铭1997年2月回国后创建课题组,针对脑研究需求先后开辟了如下三个新方向:

1、提出一种时间衬比分析方法,将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空间分辨率提高5倍,信噪比提高2倍,在保持鼠脑颅骨完整的情况下获得了脑皮层血流分布和血管结构信息,在生物活体内获得了高分辨的微循环血流图像。研究成果发表于Optics Letters, Optics Express, 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 Applied Optics等。相关专利成果正在临床试用。“脑皮层功能高分辨光学成像理论与方法研究”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2、经过十余年探索,带领课题组掌握了神经元网络的体外长时间培养和多通道海量信号采集处理方法,获得了多套完整的神经发育活动模式数据,发现真实神经元网络自组织临界特性能够引导网络自发地进入一种连续转换的瞬态调控模式,有可能用于预测神经系统的发育趋势,为揭示神经发育“生老病死”的内在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

3、从2002年起带领课题组艰苦探索全脑结构的高分辨光学成像新技术新方法。建立了完整鼠脑的亚微米级三维结构图谱,论文于2010年12月在Science发表。解决了高分辨快速切削光学成像、厘米量级完整鼠脑的光学标记和高分辨三维数据集的构建等系列关键问题,提出用反射成像取代传统透射成像的方案,攻克了高分辨快速超薄切削成像中长期存在的“颤振”技术难题,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Science配发的评论指出“来自中国的研究团队竭尽全力地创造出迄今为止最精细的小鼠全脑神经元三维连接图谱…所提供的数据和全新的自动化脑图谱获取仪器将会为未来研究提供重要基础…这个新的脑图谱项目与近期另外几家单位的工作相似,但都没有达到中国研究成果的精细程度”。该论文由骆清铭教授带领的科研组在校内独立完成,无任何合作单位。Science Express和Nature China先后在“Highlights”专题报道。 该成果入选“201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