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经验:做“海龟”不如做“海燕”

“刚回国创业的时候,我害怕三件事:一是资金短缺,二是找合作伙伴难,三是市场开拓不足。”留学归来的李晓军博士回忆起7年前第一次参观烟台开发区留学人员创业园的情景。现在,作为烟台斯坦普精工建设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李晓军的“三忧”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取而代之的是由衷的感慨——这真是一个创业的天堂!

我已经两年没收过房租了。

走进烟台开发区留学人员创业园1号标准厂房,20多家留学人员企业的R&D实验室和中试车间一片繁忙。企业规模不一,占地面积从200到500平方米不等。与标准厂房一墙之隔,是园区的办公楼和生活服务区。园区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纪说,“留学生企业租用标准厂房,两年不收任何租金”。

为支持“海归”创业,烟台开发区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留学人员企业需要厂房,租金实行两免三减;办公用房免费使用,居住按廉租房价格收费。企业还享受税收、土地使用、资金和科技项目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这些政策促进了园区的快速发展。目前,园区已创办留学人员企业229家,注册资金6.2亿元。

“金种子”的背后

日前,在园区创业成果展上,烟台麦德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研发的全球首个抗癌新药内皮抑素和万润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高档液晶系列产品引人注目。这颗“金种子”凝聚着企业家的心血和智慧,也包含着园区建设管理者的追求。

开发区不断完善创业园科技创新体系。开发区设立1亿元高新技术项目发展基金,支持留学人员企业从事高新技术项目研发;并与国内五大人才市场实现信息共享,为企业招聘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园区企业先后建立了36个实验室,并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完善的高科技创业体系支撑下,园区涌现出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截至目前,园区企业已开发新产品256项,取得科技成果78项。

当你有困难时,你可以给予及时的帮助。

2001年,留俄学者刘贷款购买设备,开始生产高科技常温硫化补胎产品。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当他出去推销产品时,他连续出了两次车祸,摔断了腿和胳膊。躺在病床上,刘回忆起自己四年来多次实验失败,负债60万元。他忍不住哭了。

创业园领导了解情况后,帮他吸引了200万元投资,成立了股份公司。在园区的帮助下,刘的百信成达橡胶有限公司发展迅速。短短几年,其销售网络已遍布全国,年销售额超过千万元。

针对大部分留学生没有市场开拓经验的情况,园区管理服务中心主动跑到政府采购部门,想尽一切办法为高科技新产品打开销路。优质的服务激发了留学生的创业热情。2005年,园区共有留学人员企业14家,累计增资1.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