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保持快速增长,为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看到我国外贸快速增长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外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高消费、高投入、低收入”的现状,使我国外贸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一、中国外贸发展现状1。中国对外贸易总额高速增长。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际贸易领域最大的变化应该是中国以出口国的身份重返世界市场。从65438年到0978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仅为206.4亿美元,占当年世界贸易的0.78%,居世界第34位。2006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654.38+0.76069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德国。从1978到2006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了85倍,远远超过同期GDP的年均增长率(见表1)。此外,中国许多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强。例如,中国的纺织品已经占据了全球纺织品市场的70%。中国显然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仅仅用了16年就确立了贸易大国的地位,这是很多国家无法想象的。表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汇总(单位:亿美元)资料来源: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数据频道/tongziliao 2。加工贸易出口占全国的半壁江山。1981以来,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26年来,加工贸易出口额从1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51.3亿美元。从占中国出口的不到5%到超过52%。它已经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中最重要的贸易方式和对外贸易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因素。从加工贸易出口增速与出口总额增速的对比来看(如图),绝大多数年份,加工贸易出口都保持了15%以上的增速,超过了我国出口总额增速。可见加工贸易对出口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加工贸易出口增长率和出口总额增长率。外商投资企业促进了中国出口的快速增长。1979以来,中国凭借改革开放政策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大量外资,中国成为世界上引进FDl最多的国家。1985-1990期间,中国出口的增量大部分来自非外资企业。非外资企业占出口增量的四分之三以上,处于主导地位。在1991 ~ 1995期间,外资企业对出口额增加的贡献仍处于次要地位,但其重要性已大大增加。1996 ~ 2001期间,外资企业对出口增量的贡献率持续大幅上升,接近四分之三,上升到主导地位,成为我国出口的主导力量(见表2)。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外贸出口总额的58.62%。表2外商投资企业和非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出口增长的贡献(1985-2005)(单位:亿美元)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年鉴,海关统计信息网各期及数据整理。4.中国出口市场集中。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流向美国、香港、日本、欧盟、东盟、韩国、台湾省、澳大利亚、加拿大和俄罗斯。中国前三大贸易伙伴是欧盟、美国和日本,双边贸易总额占中国外贸总额的45%。对这三个市场的出口占总出口的52%。与前六大贸易伙伴的出口之和占出口总额的79.4%,可见出口市场集中。二、制约我国外贸出口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1。中国出口效率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出口的大部分是加工贸易出口,收入只是微薄的加工费。虽然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异军突起,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为一些跨国巨头代工加工,自主品牌产品比例仍在10%以下;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出口商品,以及片面追求出口创汇的指导思想,成为我国出口贸易的顽疾。所以出现了部分产品贸易量增加较多,但贸易值增加较少的现象。2.外贸增长方式主要是数量型和粗放型扩张。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要求出口创汇,使得我国出口实行“高投入、高消费、低收入”的数量型发展模式。各种优惠政策使得外贸企业为了扩大出口盲目追求规模和速度,很少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发展后劲减弱。我国出口产品大多是对生态和环境影响较大的初级产品,以及污染严重的中间产品和成品。这些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能源,我国单位产出投入的自然资源高于发达国家,带来更多的污染。一些出口型企业还盲目发展高污染产品出口,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外贸增长方式没有发生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