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传承人是什么意思?成为戏剧传承人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戏曲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其传承方式有师徒个体传承、父子家族传承、班校集体传承。根据传统戏曲传承的多样性,修订后的传承人评定标准除了包括“追溯三代以上师生关系”的条款外,还增加了“具有三十年以上艺术经历”的条件。尽管如此,从通过评估产生的传统戏剧代表性传承人来看,代表性仍然非常有限。这些传承人大多是演员,两个从事音乐设计,没有一个是编剧、导演、舞台美术;演员中以土生土长的演员为主,很少有干净小丑的演员。这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戏曲艺人的现实,演员和小丑的匮乏,创作团队中编剧、导演、音乐设计、舞台美术设计的匮乏。一部剧要搬上国剧舞台并传承下去,需要一个表演团体和各方面的创作人才。一部剧的传承,离不开集体的传承。人才匮乏是制约戏曲传承发展的重要原因。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应当承担六项责任和义务:一是在不违反保密制度和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向省级文化行政部门提供项目操作流程、技术规范、原料要求、技术要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二是制定项目传承计划和目标任务,并报文化行政部门备案;第三,努力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和创作,提供高质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和成果;第四,认真开展传承工作,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培养后续人才;第五,积极参加展览、演示、教育、研讨、交流等活动;第六,向省级文化行政部门提交项目传承报告。中国传统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形式,一个剧种的传承需要一个表演团体的各种艺术才能,如编剧、演员、导演、音乐、舞美等。就演员而言,有命、旦、精、丑等各种行当,行当中又有不同的艺术流派。所以,就戏曲代表性传承人而言,第三、四项尤为重要。首先他们要把技术传给年轻一代,后继有人。
传统戏剧保护的核心是传承人,那么如何保护传统戏剧的代表性传承人呢?首先,要给予传承人个人荣誉,让他们得到社会和世界的尊重,增强他们对工作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他们被赋予了传承历史文化的重任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国家和各级政府要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目前,一些地方和剧种传承人的基本工资、医疗保险等基本生活条件都没有解决,更谈不上艺术传承的条件,特别是在经济落后地区,这一点尤为突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公布,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对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戏曲文化,促进戏曲繁荣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看戏需求,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百度搜索!看一看,还是比较详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