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扩大企业家群体,激发企业家精神?

创业。是指某些人所具有的组织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资源生产商品,发现新的商业机会,开发新的商业模式的特殊才能。

在企业主转型创业培育的道路上,英雄叙事和道德勇气固然难能可贵,但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创业成长环境才是治本之策。当前,如何去除束缚,培育土壤,壮大创业群体,点燃创业精神?

1,改善营商环境,让创业者回归平等。

制度性歧视意味着不同类型的企业仍然缺乏真正平等的市场地位。这种歧视如果长期不消除,自然会伤害创业。要激发企业家精神,我们必须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出台更加宽松的政策,保持更加开放的心态,从而给予所有经济主体平等的市场地位。培养企业家,最重要的是改善营商环境,保证规则公平,稳定预期,让企业家对发展前景和社会趋势有足够的信心。

2.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拓展创业成长空间。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在完善过程中,企业决策往往受到很多非市场因素的影响,比如一些国企负责人管理水平低,管理者往往由上级直接任命,没有公平的选拔机制,真正熟悉市场的人才出不来了。这不仅制约了企业的科学决策和长远发展,也非常不利于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和提升。

3.构建清与亲清的政商关系,赋予企业家精神路径。

市场经济要法治,要法治保驾护航。现实中,一些公权力深度介入经济领域,导致政商关系扭曲,潜规则泛滥。有些企业家根本没有心思走正道,不是靠奋斗,也不是靠创新,而是更注重维护与官员的关系。企业经营者在市场环境中“谋生”,政商关系普遍存在。当前的反腐败不仅“保护”了企业家所期待的法治经济,也有助于创造一种恰当而良好的政商关系,保护企业家精神的长期成长。

4.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企业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制度是保护创新者权益、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促进创新人才成长发展的基本制度。也是激发企业家精神,让他们投入创新创业的“护身符”。激发企业家精神,要调动创新人才的积极性,让他们合理合法致富,让知识产权实现知识“赚钱”。

5.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生态,培育企业家精神。

教育要有极强的包容性,充分发挥个性特点,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是创业的基础。培养企业家精神,还需要引导大众理解企业家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纠正仇富心态。创业者承担着难以承受的工作强度、压力和风险。企业家的创新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应该得到市场和社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