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蔬菜保护地栽培?

所谓设施栽培,就是利用一定的设施,在局部范围内改善或创造适宜的气象环境因素,为蔬菜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的有效生产。由于蔬菜保护地栽培的季节在露地生产中往往难以实现,所以通常称为反季节栽培、保护地栽培等。设施栽培可以避免低温、高温、暴雨、强光对蔬菜生产的危害,已广泛应用于蔬菜育苗、早春和晚秋栽培。保护地蔬菜是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首先,面积迅速扩大。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蔬菜保护地栽培技术逐渐在生产中推广应用。近10年来,该地区发展迅速。2003年,中国蔬菜保护地栽培面积为3750万亩,比1980年增加了350倍。其中温室654.38+05.9万亩,中温室654.38+02.75万亩,日光温室750万亩,加热温室和连栋温室654.38+05万亩。我市大中型棚改面积目前为4万亩。

第二,培养方式多样。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条件差异较大,经济、科技基础也各不相同。因此发展了不同形式的设施栽培,如地膜覆盖、地膜大棚、连栋温室、智能温室、日光温室、遮阳网覆盖栽培、防虫网栽培等。

第三,南北栽培各有特色。中国南方夏季和初秋持续的高温炎热天气和梅雨天气导致蔬菜供应“短缺”。通过推广遮光、防雨、防虫网覆盖栽培,选择相应的耐热、耐高温品种,解决了这一问题。北方冬天寒冷,阳光充足。利用日光温室可以有效提高温室温度,解决蔬菜越冬、早春晚秋栽培问题。

第四,每年多品种多茬综合利用。由于防虫网和遮阳网的大规模推广应用,保护地栽培不仅可以冬季增温,夏季还可以进行防雨遮阳栽培,实现了每年多品种、多作物的栽培和综合利用。

二、保护地栽培的类型和特点

1,舍。一般以80-100 cm的间距将竹子等材料插入拱架内,棚高50-80 cm,棚宽100-130 cm,拱架上覆盖塑料薄膜。其特点是生产成本低,晴天升温快。缺点是夜间降温快,棚短,不利于农业作业。生产上一般结合地膜覆盖,主要适用于瓜类、茄子、豆类、叶菜类早春栽培。

2.中间的棚子。一般为1.5-1.8m,跨度4-6m。可用于棚内农业作业,多为竹木结构,性能介于棚与温室之间。除春季早耕外,还可用于秋季晚耕育苗。每亩成本2000元左右。

3.温室。一般长35-50m,长6-8m,高2.5m,拱门多为钢结构。大棚的优点是耐用,使用寿命长,操作方便,缺点是成本高,每亩成本约654.38+0.5万元。

4.太阳能温室。日光温室是一种北有土墙,南有竹构架或钢梁、竹杆的半拱形覆膜建筑。北墙一般高约2.6m,南北向宽10m,东西向长80-100m。其特点是光能利用率高,升温快,保温性能好。冬季棚内外温差可达65438±05℃,空间大,操作方便。特别适合喜温蔬菜的生长,在我国北方广泛使用。每亩成本3万多元。

5.现代温室。这种大棚的特点是内部空间大,顶棚高度4-4.5m,设施环境控制能力强,加热、降温、遮阳、灌溉、施肥等配套设施齐全,可实现蔬菜的周年生产。缺点是设施昂贵,每亩成本至少65438+万元,多用于高档果蔬种植、技术示范和旅游。

三、主茬安排

留茬安排的原则:一是要考虑不同蔬菜的生物学特性,比如夏季不种植喜冷的蔬菜,不在同一块土地上长期种植同一品种、同一科的蔬菜;二是要考虑与露地蔬菜错开上市时间。如果保护地蔬菜和露地蔬菜上市时间没有区别,就不能体现保护地蔬菜种植的经济效益;第三,要考虑蔬菜的经济价值。露地可以生产的高产低值蔬菜,如大白菜、白菜,一般都是设施栽培;第四,要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判断哪些种类和蔬菜的经济价值高,什么时候上市最好,市场需求有多大等等,从而确定栽培蔬菜的种类和播种生产期;第五,要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和设施本身的特点,做到因地制宜。冬季雨天多,日照少,大棚很难进行越冬生产。

1,提前春天。种植的蔬菜主要是茄果类、瓜类和一些叶类蔬菜。一般茄果类蔬菜在10的6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瓜类蔬菜在10的2月中下旬至次年10月上旬播种。两种蔬菜都是2月中下旬种植,4月中下旬收获。10月上旬播种苋菜、菊花等叶菜65438,2月上旬至3月上旬收获。

2、夏季防雨遮阳。主要是利用大棚顶膜避雨,覆盖遮阳网遮阳降温,种植青菜等叶菜。

3.秋延。主要种植西红柿、辣椒、茄子、黄瓜、西瓜、刀豆等温性蔬菜,菊花、芹菜等寒性蔬菜。秋季延迟的蔬菜播种期多在7月上半月,黄瓜和西瓜的播种期在8月上半月。

4.越冬栽培。越冬栽培是指在寒冷的冬季,在温室内种植喜凉、产值高的蔬菜。一般在春节前后上市,如苋菜、菊花、芹菜等。,播期在65438+2月之前。

第四,环境监管

保护地栽培的目的是通过人工调控措施,为蔬菜生长创造更加适宜的温、光、温、气、土环境。但温室栽培容易造成温度升降过大、湿度过大、土壤盐渍化等问题。

1,温控。(1)选择保温性能好的覆盖材料,生产中大棚基本都采用塑料薄膜作为覆盖保温材料。⑵选择合理的骨架结构,减少遮阳面积。大中小棚基本采用钢架结构或竹结构。(3)采用多层覆盖。为了有效的保持棚内温度,可以在棚内搭一个棚子,上面盖一层草帘,再盖上塑料薄膜。(4)临时加热措施,如地面热线和油炉加热。⑸及时通风。当棚内温度高于作物生长适宜温度时,应及时通风降温。

2.灯光控制。(1)选择透光性能好的覆盖材料,冬季生产使用透光性能好、防尘、抗老化、不滴漏的透明膜作为覆盖材料,最好使用新型醋酸乙烯薄膜作为大棚膜。⑵尽量延长光照时间。冬天在不降低温度的前提下,白天尽量多盖几层,尤其是草帘。(3)采用人工照明。如遇冬季连续阴雨天气,可用白炽灯、钠灯进行人工照明,既能弥补光线不足,又能提高棚内温度。(4)及时进行植株调节,冬季大棚生产的果蔬,在生长过程中,要注意及时去除植株中下部的老叶和黄叶,以改善植株中下部的光照条件。

3.湿度控制。(1)通风。冬季,温室生产棚内湿度很大,对蔬菜的生长非常不利。通风要及时,当外界温度高于棚内温度时要控制通风时间,防止通风不当降低棚内温度。⑵地膜覆盖,由于棚内相当一部分湿度来自土壤水分的蒸发,地膜覆盖可以控制地膜内土壤水分的蒸发。⑶改进灌溉方式,如滴灌、膜下渗灌等,可有效降低土壤水分。

4.气体控制。主要是补充二氧化碳,可以通过通风、施用二氧化碳气肥或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