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一年就是315了,淘宝店铺运营的这些禁忌不能碰!

再过半个多月就是中国著名的“假期”了。每年从央视到各级媒体的“315”都会曝光一些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企业和行为,让一些人坐立不安。虽然315还没到,但企业公关人员和淘宝、JD.COM等各大电商平台对这个节日的敏感程度不亚于过年。一旦某个品牌的商品出现问题,所有电商平台都会在第一时间封杀该平台销售的所有商品。所以在315之前,各平台都会加大监控力度。作为卖家,朋友们需要知道如何降低风险,不被识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检查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打擦边球。

第一,产品质量法,产品标识法,假冒伪劣,产品标识不合格。

这些粗制滥造、以次充好的产品,无论是通过线下传统渠道还是线上电商渠道销售,都是违法的。毫无疑问,假冒伪劣商品是所有电商平台店铺都不允许销售的。销售者需要到正规的经销商和厂家进货,要求经销商和厂家提供企业资质和商品资质,如质检报告和生产经营许可证等,并对所有上架和入库的商品进行质检。

质量保证是所有卖家的重中之重,你可以通过抽样检查每批商品的质量。食品是否变质,是否在保质期内,这是众所周知的。检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细节。比如衣服的吊牌上注明含棉量是78%,但平台方只查了30%,所以会被处罚。对于经销商的卖家,我可能会觉得委屈。我不可能把厂家生产的每一批货都送检。是厂商的问题,不是运营商的问题。但作为电商经营者,需要对销售的商品进行背书,这就要求卖家对上架商品的选择、进货渠道、质量检验等各个环节有更严格的控制,建立商品质量控制的制度和标准。

二、广告法:自查虚假宣传和夸大宣传

卖家特别容易投诉照片与实物不符,或者夸大商品的功能。建议商家在制作广告图片和细节时,要挖掘商品的卖点,避免宣传功能性或偏激的词语。

目前被禁止的极端广告词如下:

三。侵犯知识产权法、专利法和商标法

1.不要夸大宣传:

比如药品、护肤品、食品夸大功效,或者超出食用/使用范围,比如“立竿见影”、“一触即白”、“药食同源”,尤其是保健食品,在功效上要慎重对待。

2.识别规格:

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关注食品安全,销售者在销售食品时一定要注意提前查看标签是否符合规范(包括食品添加剂、成分、保质期、生产日期、储存方式、含量、生产厂家信息、QS等).进口产品在国内销售必须贴中文标签。比如,进口葡萄酒会在原标签上用中文标注,注明生产国家、产地、生产厂家、葡萄品种、保质期、酒类等。

3、产品图片是拍摄的,图片不能被盗。

对于不太懂摄影技巧的中小卖家,可以多读多学,分析行业顶级店铺的产品图纸和细节,善用之。如果真的是自己拍摄,被投诉后需要有照片原件或者psd才能投诉。

4.申请专利的人不能随意使用。

方正字体已申请专利,已被许可方在全网收回。美工在设计图片时要注意避免使用方正字体。比如业务详情中的一些小字体,参考方正字体。即使被投诉后已经删除了图片或者更改了字体,如果保存了页面,授权费也不会及时支付,如果起诉到法院,肯定会败诉。

5.注册的产品名称或设计不能随意使用。

比如和田玉枣已经注册了商标,不能用在标题和图片上。

6.尤其是跨境电商更需要重视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欧美国家实施知识产权法较早,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也较深,所以要特别注意调查。

四、店铺资质是否齐全,所有资质是否在有效期内。

除了营业执照,不同的行业都有专门的资质。如果食品行业需要食品安全生产许可证。当然,如果提供假证件,会被平台封停和清退。

还有最关键的资质——委托书。如果没有品牌委托书,品牌就不应该出现在标题和细节中,否则系统调查,品牌投诉或者被举报,肯定会受到没有委托书和购买发票的处罚。如果资质迫在眉睫,提前准备办理延期手续,避免平台审核资质到期,系统自动下架或关店。

5.有没有国家不允许销售或者不允许在网上销售的商品?

比如处方药禁止通过网络渠道销售。烟草也被禁止在网上销售。当然,电商渠道也不允许销售国家法律禁止销售流通或指定的商品。

六、禁止虚假交易,刷好评。

电子商务法中规定,禁止刷单和刷好评。各平台都加强了查处虚假交易的制度,删除链接是最低处罚,严重的刷单会导致店铺关闭。如果卖家推广新品遇到困难,可以利用自己的老客户,让他们先试用这些新品,提高老客户的复购和体验,帮助新品打开销路,一举两得。

当然,以上六项是按照法律法规禁止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另外按照平台的规则进行查处。比如产品图要和实物一样,避免修图过程中出现大的差异,比如衣服销售中经常出现的色差,各大平台对与实物的符合度都有明确的评分。

各位卖家朋友,除了要逐一查看自己店铺的页面和详情,还需要对客服进行培训,避免因回答不当引发纠纷。但在这个敏感时期,要坚决避免采取“花钱消灾”“息事宁人”的态度,向恶意打假的职业差评师妥协。从法院审理的几起案件结果来看,“打假”的行为,比如频繁购买几十件商品,然后拿着有缺陷的标签向有关部门举报或投诉,或者向法院起诉要求10倍赔偿,将不再得到法院的支持,“打假人”将大概率面临败诉的结果。法院也在逐步限制职业打假人的营利性打假行为。

315期间,不仅加强了对电商平台的审查,还在全国各地严查消费者投诉。这些所谓的“职业打假人”向卖家勒索漏洞。据传他们主要会从这几个方面钻漏洞:1。从客服开始,比如发票问题;2.从广告和细节入手,比如极端用语中的禁语;3.商标或图片侵权;4.价格欺诈。

根据上面提到的边肖的六个特别条款,卖家检查是否有任何错误并及时纠正。这些人通常喜欢信息。不要指望一劳永逸地向一个职业打假人妥协。一旦妥协,其他人也会跟着妥协。

不给别人敲诈机会的前提是把自己的店做得足够优秀,315来找大家。那些恶棍能把你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