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赤峰市政府工作报告述评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困难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化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成就。预计全市生产总值达到877亿元,增长14%;地方财政总收入82.3亿元,增长1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5亿元,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5亿元,增长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5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685元,均增长10.5%。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全面落实中央和自治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政策,大力督促停产、停产企业开工复产,安排企业发展资金8000多万元,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为困难企业减免社会保险费3.6亿元。受金融危机影响停产的168家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复产。千方百计扩大投资,实施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374个,完成投资438亿元,一批重大项目投产。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投资35亿元,实施37个大型商业项目;家电下乡产品销量和销售额占自治区四分之一,农牧民补贴1895万元。

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优质高产高效作物比重和畜牧业改良率分别达到70%和97%,农区畜牧业比重提高到74%,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新增设施农业654.38+万亩,总面积56万亩;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灾年粮食产量达到59.2亿斤,畜牧业年牲畜存栏量为1769万头,畜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开工建设总投资257亿元的大唐克旗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国电元宝山煤制尿素、中电右旗煤制甲醇进展顺利,煤化工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红山物流园扩大到5100亩,交易额55亿元,带动就业10000人。

加强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

投资654.38+0.05亿元推进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完成造林244万亩、绿道397公里;实施围栏禁牧等保护性措施,加强水和大气污染防治,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投资40.5亿元,继续加快城市新区建设,完成306国道立交桥等道路和主要街道景观绿化工程。老城区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亮化、绿化、美化迈上新台阶。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1.5%,提高3.2个百分点。公路建设投资23.7亿元,铺油路1.570公里,全市1.654,38+06个苏木乡镇实现了乡乡通油路。

深化改革开放

政府机构改革扎实推进,调整规范了13个部门和议事机构。事业单位改革迈出新步伐,赤峰广播电视台合并,成立赤峰报业集团,新成立赤峰农牧学院。企业改革继续推进,金丰铜业、红岭铅锌矿等企业战略性重组取得重要进展。农村牧区综合改革不断深化,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全面启动,财政补贴“一卡通”发放进展顺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铺开,45%的苏木乡镇完成了产权明晰和林权证发放工作。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引进资金367亿元,增长31.7%。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元宝山区进入首批知识产权强国行列;内蒙古第七届农博会、赤峰市第九届农博会完成现场交易金额6970万元,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翁旗被自治区评为“两基”巩固提高先进旗;全市本科高考上线率为55.6%,高于地区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职业教育取得突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比例达到4∶6;启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固改造新建校舍51,000平方米。28个苏木乡镇综合文化站、7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190个草原书店投入使用。投资7000多万元完成了体育中心一期工程,实施了131农牧民健身工程。投资2.2亿元新建和改造212医疗卫生机构。

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

投资34.6亿元,市政府承诺的十件惠民实事全部完成。城镇新增就业2.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参合率提高到95.4%。敖汉旗进入全国首批新农保试点地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5万人,彻底解决了3.5万名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问题。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月养老金增加125元。城乡人均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30元和15元。发放助学贷款和助学金654.38+0.2亿元,受益学生6.3万人。新建廉租房654.38+0.34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32.9万平方米,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得到一定程度缓解。落实扶贫资金2.3亿元,扶持6.3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加强精神文明、民主和法制建设。

以“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为载体,推进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乡村建设,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稳步提升。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扎实推进五五普法。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巩固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加大对重点领域和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力度,加强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开展小金库和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实行领导干部轮流接访制度,及时有效处理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