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不会停止

出品?|?博朗图文族

文字?|?张丽娟

还有不到一个月,我们就要告别2020年了。有人说这是神奇的一年,有人说这是出生之初最深刻的一年。的确,2020年对你我来说都不是平凡的一年,对一些车企来说也是不平凡的一年。

在国内疫情刚刚好转的4月,东风雷诺宣布退出乘用车市场。随后,林赛、白腾等造车新势力相继爆出欠薪新闻。到了下半年,传统老牌车企华晨和力帆都陷入了倒闭的危机。

生不逢时的东风雷诺没能赶上中国汽车市场发展最快的黄金时代,却遇到了法国车在中国市场几乎全军覆没的黑暗时代。在产品力不足的情况下,选择“往好里走”也是情理之中。

林赛、拜腾等新生力量应运而生,但随着资本的冷却,资金链紧张,车辆量产难以落地。毕竟当时的电力消费市场还处于盲目增长期,无论是相关制度法规还是硬件设施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今年引起汽车圈关注的是,曾经风光无限的华晨和力帆等到了破产重组的结果,在这个新时代已经逐渐落伍,或者说淘汰更合适。

英雄迟暮,浪淘沙。无论古今,中国社会都遵循着“大权在握,失势则多人踩”的规律。以前力帆董事长尹明善和华晨前董事长祁玉民经常被记者拿来当头条和金句。现在,再次谈论它们,多少有些令人同情。

尤其是祁玉民,虽然退休了,但还是没有逃脱被调查的命运。消息一出,他立刻确立了自己的“坏人”身份,从一个人人称赞的“英雄”变成了一个人人挨打的“商人”。这背后不仅仅是把辉煌送上断头台的故事。

省去为他们叹息的环节,回顾他们的发展历程。如果华晨和力帆可以重来会是什么样?

如果华晨的独立之路走得更久,不被“拿来主义”所诱惑,一切必然是由偶然组成的;如果力帆不造车,继续深挖摩托车领域会怎么样?给华晨和力帆换一个剧本,他们的方向会不一样吗?

虽然像这样的“事后诸葛亮”确实是不道德的,但是我们能做的,就是在看着已经躺平奄奄一息的华晨和力帆的时候,去思考,去提问。或许,在我主观赋予他们的第二次生命中,我也能感受到更多的“身不由己”,更大程度的“感同身受”。

首先,我们先从老牌车企华晨说起。

广州车展如火如荼的时候,缺席的华晨因为破产的消息,抢走了一部分流量。几天后,华晨因为高负债、债务违约、申请破产等负面词汇被各大网站报道。大家最喜欢的噱头是“百亿集团突然破产了”,用的状语大多是“突然”、“出乎意料”。

我的话一定是“终于”。华晨的没落不是近几年的事情,华晨大厦会倒塌的判断不应该是最近才得出的。客观的说,作为一个90后,我是因为“华晨宝马”才知道华晨的,印象更深的是因为网上到处都有教车主“扣标”的视频,而这些视频里的背景十有八九是华晨宝马的车。即使品牌很弱也会被拒绝,可见华晨的内心阴影有多大。

毕竟过去华晨还拥有金杯客车、中华轿车、宝马项目、金杯通用、三江雷诺“五朵金花”,业务覆盖整车制造、发动机生产、零配件供销、汽车经销等领域,被同行惊呼为“第四汽车”。2006年也突破20万辆,位居全国汽车销量第九。

但那都是历史了。根据华晨汽车集团今年半年度债券报告,集团债务总额为654.38+0328.44亿元。扣除商誉和无形资产后,资产负债率为765.438+0.4%。

网上有很多关于华晨怎么走到这一步的相关分析。有人说,华晨创始人、深谙资本运作的商人杨蓉的离开,导致了华晨的衰落。

有人说,祁玉民在担任董事长期间犯了一个错误,没有处理好华晨和宝马的关系。这些都不是没有道理,但是讨论了人的因素之后就很难得出一个稍微普适的观点了。华晨之所以被边缘化,不仅仅是时代的变迁,还有其自身的结构性问题。

了解华晨发展史的人都知道,30年来虽然跌宕起伏,但也有过很多高光时刻,比如成为中国唯一一家牵手宝马的公司。然而过了几天安逸的生活,却成了媒体和大众眼中“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对象。

它的“不幸”是时代决定的。虽然华晨成立以来坎坷不断,但在祁玉民的经营下,华晨走出了鬼门关。2007年,华晨达到营收巅峰。稍微稳定了内忧,外患又来了。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的汽车市场也受到了影响。合资车企纷纷降低产品价格,将产品线延伸至中低端车型。自主品牌的压力远大于过去,华晨汽车的销量也开始退步,一直到现在。据悉,华晨汽车自主品牌2020年6月5438+0至6月5438+0总销量不足2万辆。

怒其不争,是指在本世纪初的汽车合资大潮中,华晨集团逐渐迷失了自己。尤其是宝马“大手笔”之后,华晨集团已经失去了自主创新的动力,经常被抱怨技术没有深度,没有进步。

这种吐槽也是站得住脚的,因为当时齐玉敏的脑回路很奇怪。他的逻辑是,与其花大力气自己做研发,为什么不做技术集成?当时华晨设想,该车底盘由保时捷调校,外形、内外饰均为意大利制造,发动机与宝马合作。

这个逻辑看起来很美,但问题也很明显,那就是过于依赖别人的输血,意味着一个人不是依靠自己的运动来改善体质,而是依靠外界提供营养液和呼吸机。一旦别人停止供应你,你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是,华晨就是这么操作的。本来华晨想把人员、资金、供应链的控制权转让给华晨宝马,和宝马交换技术。购买、吸收、引进这种逻辑在改革开放初期无疑是有效的,但现在再用就会出问题,引进的技术由于缺乏技术基础难以内化吸收。一般来说,中国彻底研究外资技术还需要四五年时间,但到了那个时候,外资提供的技术可能已经不先进了。

而且受限于知识产权,华晨不能完全使用宝马提供的技术进行生产,只能用于技术研发。此外,华晨的品牌定位与宝马不同。如果照搬宝马的技术材料使用标准,华晨的生产成本根本无法控制。

相反,吉利要聪明得多,灵活得多。引入沃尔沃技术,并不是完全接受,而是完全吸收。并且利用沃尔沃,合作开发新技术,降低成本,找到了一条适合吉利发展的技术道路。

华晨不仅“不争”,还主动将话语权交给宝马。自从患上合资依赖症后,华晨把精力放在了内部相对薄弱的合资品牌华晨宝马、中华、金杯上。即使中国系列产品上市,祁玉民等领导也是句句不离宝马,没有体现出产品本身的卖点。

同样的情况下,SAIC的荣威和名爵,广汽的广汽传祺,长安的长安汽车,在集团内部的地位和资源已经和合资品牌持平甚至超过。

更何况,2018,10,华晨还以36亿欧元的价格将合资公司25%的股权出售给宝马,一举打破了50:50的合伙关系,股份调整将于2022年完成。一旦调整完成,宝马将成为华晨的控股方,华晨将彻底成为宝马的代工厂。

在这样的日子之前,辉煌是先冷后热。如果说华晨的悲剧有什么积极意义的话,那就是它的结局给其他合资品牌敲响了警钟,用实际经验向世人说明,梦想靠合资伙伴活下去是不现实的。如果一个人的家庭没有足够的硬实力,最后只会给洋品牌打工。

如果当初的华晨能够减少对宝马这种“牛”的依赖,更加重视自主品牌,充分吸收外资企业的技术,完成向正向研发的转型,那么这个时候,我们也能看到更多的中国汽车上路。当别人提到品牌光辉的时候,年轻一代的消费者也能看到他们眼中的光芒。

说到我们的老朋友力帆,事情可以简单的谈一谈。

我们都知道力帆在造车的路上摔断了脊梁。

忽略接班人的问题,我们简单想一下,如果力帆不在汽车上浪费钱,继续做摩托车会怎么样?

以力帆在摩托车行业积累的经验、技术和威望,这肯定会是一条更安全的路。无论是紧跟电气化潮流,走向高端道路,对于曾经的“黑帮老大”尹明善来说,都不会是一道坎。

然而历史终究抛弃了力帆,把它带上了不归路。2020年,*ST力帆陷入公司亏损、债务逾期、实际控制人被立案的阴霾中,但一家名为“春风动力”的公司却在其曾经擅长的领域“起舞”。

同年,冯春电力股价屡创新高,从2019年8月开始上涨,股价一年上涨7次。到2月9日19,市值接近200亿元。

我过去对冯春电力知之甚少,但喜欢汽车旅行的人肯定不陌生。

不知道不知道。检查的时候吓了一跳。这家公司成立于1989,主营业务是全地形车、摩托车及后市场用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在全球四轮车领域已在多个国家排名第一。在国内,已经成为引领休闲大排量水冷摩托车的行业标杆。

聪明的头脑闭紧嘴巴。据说还是中国国宾护卫队专用摩托车指定生产厂家,自主研发的CF650G获得了“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厦金砖峰会、G20杭峰会、APEC会议、抗战?70?它曾出现在每年的阅兵仪式、中华民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授予仪式上。

近日,冯春动力旗下EV品牌ZEEHO在京全球发布,这意味着深耕摩托车行业31年的冯春动力正式布局电动摩托车市场。不出意外,这片蓝海会让春风动力离大众生活更远。我为什么要这么说?

如果你善于观察,你会发现骑摩托车已经成为新潮都市生活的一种选择。现在的摩托车司机很少把它作为交通工具,更多的是作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工具。冯春动力的转型,将更个性化的设计和前沿科技融入产品,确实是开创性的做法。

两种命运令人尴尬。都是从摩托车起家,但两家公司却走向了不同的命运。如果当时的力帆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它赖以起家的摩托车行业,故事的结局会是另一番景象吗?

可惜,如果没有这件事,历史是回不来的。我们还是看到了结局:辉煌破灭,前路模糊,力帆老得不能再战。

当然,我们知道所有的失败都不是由单一因素造成的。即便是华晨自主品牌的研发,也未必能大有作为,力压宝马。江湖中的流血从来没有停止过,尤其是对于大多数自主品牌来说,价格与价值的博弈从来没有停止过,一切都在不确定中前行。

同样,即使力帆不做汽车,也未必能让摩托车蓬勃发展,甚至压制这个“春风”。

时间也是,人生也是,运气也是。面对残局,我们感到无能为力。我们大胆推测,虽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但也促使我们走好当下的每一步,以免将来有“如果可以重来”的感叹。

个人如此,车企也是如此。希望所有还活着的企业都能走好自己的路,独立自强,把握好时代的方向盘,不必为过去后悔,也不必为未来迷茫。

*本文图片来自互联网。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