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谁在做PE投资?

美国专家解读中国风险投资:盲目追求上市的负面效应

马特里克:美国风险投资行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风险资本企业的数量迅速增加。由于过多的资金涌入风险投资行业,市场竞争程度日趋激烈。当谈到中国的风险投资市场以及如何将美国的风险投资模式输出到其他国家时,风险投资家通常会提到两大挑战。第一,不容易回笼资金;二是如何参与公司管理和法律事务。希望施莱因能说说这段经历。

施莱因:KPCB的主要投资对象是早期的初创公司,但也包括一些快速增长的公司,即在我们投资后的一个季度营收达到一百万美元的公司。但最有趣的领域是信息技术(IT)和IT基础设施。一年前,我们计划进入国际市场,这意味着我们将面临新的挑战。

中国绝大多数风险投资人都有金融背景。中国的风险投资大多是围绕交易进行的,即以首次公开发行(IPO)为中心。在中国的风险投资市场,人们关心的不是如何帮助这些公司实现增长,而是如何让它们上市。但盲目追求上市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现有人才消化不了巨额投资,管理人才匮乏。中国市场人才虽多,但工作效率不高,责任机制没有完全建立。

此外,中国合同法的执行力度有待提高,这导致投资者以迂回的方式投资中国市场。有四种模式。一种是“无魂”模式,即每次投资人匆匆来到中国,又匆匆离去。刚进入中国市场的风险投资家通常采用这种模式。二是“龙卷”模式,即美国风险投资家在中国雇佣当地没有经验的人,但不会授予他们实权。三是“北京烤鸭”模式,即投资中国本土投资基金,获取一些运营经验。四是永久“加盟”模式,即在中国招募专业风险投资人。最后一种可以算是中国长期的风险投资模式。

梅特斯:对不起,施莱因,你认为中国最吸引你的是什么?看来吸引你的不仅仅是资金和商机,而是客户最关心的消费群体。

施莱因:一些中国公司从事的业务在美国可能不存在,但这些业务与创新无关。比如分众传媒的广告模式,效果很好,能很好的契合当地文化,也就是能满足当地的市场需求。现在很多美国公司也在想尽办法进入中国市场,但大多数情况下,中国公司在抢占市场方面更有优势。

梅特斯:一些美国公司此前曾表示,他们高估了中国市场。如果华纳兄弟决定退出中国,甚至微软也在讨论退出。你觉得这是个别事件,还是有可能演变成一种趋势?中国市场被高估了吗?

施莱因:怎么会被高估呢?中国市场有13亿人口,人民收入与日俱增。我在中国遇到的人都很有才华。他们希望中国市场继续快速增长,他们正在努力掌握各种技术。此外,中国政府还支持本土企业获得市场优势。

Maitrekke: Schlein,你之前说的前三种模式都不太理想,但是我不看好你说的第四种模式,也就是连锁店模式。换句话说,你开始使用本地人才后,会不会影响你自己的品牌和工作效率?请给出你对此的看法。

施莱因:我们也一直在考虑这件事。风险投资成功的关键在于人才。只有找到人才,才能在其他市场拓展品牌。但如果你没有和他们直接接触,就很难确定他们有没有才华。我们肯定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如果我们坚持下去,我们就能取得长期的成功。

梅特斯:你担心知识产权吗?

施莱因:我们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此外,中国政府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并正在采取措施保护其知识产权;中国企业也不希望自己的知识产权受到侵犯。

观众:有没有考虑过和国内的大学合作寻求商机?

施莱因:答案是肯定的。以后要和国内的大学合作,及时了解大学实验室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