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三杰中的张煌言

张煌言(1620-1664),汉族,浙江鄞县人,儒将,文学家,民族英雄。崇祯举人。官至南明兵部尚书。

刚正不阿,能文能战,立志报国济民。他的大部分诗歌都是在他的战斗生涯中创作的。他的诗朴实而悲壮,充分表现了作家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但大部分诗文作品都是零散的。如今,张苍水集已出版于世,有《冰茶集》、《奇草》、《北伐录》等。张煌言,汉族,南明将军,诗人,民族英雄。字玄妙,名为苍水。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崇祯年举人。

1645年(弘光元年),清兵南下,连破扬州、南京,活捉并杀害了洪光。、钱、沈等人起兵反清,命鲁王朱义海在绍兴监国,封翰林。清兵攻破钱塘后,随鲁王逃往浙闽沿海,进入舟山。

1646年五月,清军大将百丽博罗乘势突破钱塘江,绍兴、杭州、义乌、金华等城相继失守。乐安郡王、楚王、金平郡王在金华殉国。鲁王在石浦守将张明珍的护送下从台州抵达舟山,随即赶回鄞县老家告别父亲、继母、妻儿,跟随鲁王来到舟山。但舟山总指挥、隆武帝黄宾卿不服,鲁王只好逃到福建长垣。不久,王陆去了厦门,张明珍留在舟山待命。局势平定后,张煌言、张明珍回到浙东、舟山,组织招募造反派。鲁王封张煌言为御史。

1647年(元年),清宿松知府吴无论如何也要留在苏州,于是事前联系了定西的明镇请求支援。建议张明镇帮助吴,张明镇任命为监军,为副手。4月6日从姜岑(即舟山岑港)出发。没想到,4月13日,我在崇明岛外被暴风雨打败了。浙江直水师左侍郎沈、连长蔡聪(黄宾卿之妻、叔父)等10余名将领登陆后被清军俘虏,于七月初三牺牲。而也因为“飓风翻船,被困在鲁七天,而不得不回到海上去”。经过黄岩时,被追赶的清兵“围追堵截”,张煌言“乘胜追击”。从此,他“学会了骑马和射击”。并在浙东招募集结叛军,拒守上虞县平岗寨。当时“山寨劫掠多,王益自言劝输,其兵勿扰民”,深得百姓拥护。

1648年,郑之龙降清,清兵占领福建,龙皇帝被杀。

1649年,张明真攻杀黄宾卿,鲁王正式进驻舟山,并在定海建庙。

1651年(五年,清顺治八年),张的父亲去世。在这个父亲出殡之际,清军浙江提督田雄趁机发函投降,被坚决拒绝。

1651年7月,清军大将张天路出崇安分水关,马金宝出台州海门,闽浙总督陈进军出定海,分兵两路攻打舟山。张明真、张煌言等。派鲁王入海出兵吴淞牵制清军主力。大学士张肯堂、安阳将军刘世勋、伯阮进、左都督等人留了下来。九月,陈进乘雾攻取罗头门(即角门,又名关定),阮晋战死。清军围城十天后,城内所有枪支耗尽,紧接着巷战,刘世勋战死,大学士张肯堂在雪亭自缢,张明真的弟弟张不屈,及其家人等数十人全部自焚。舟山此战阵亡军民18000人,一同葬于定海城北龙凤山脚下。事后,清军将领向自己承诺:“我军南下,江阴、泾县、舟山最不易攻。”

舟山失陷时,张明真、等人在海上无依无靠,不得不暂时保护鲁王免受厦门之害,并依附的军队联合反清。郑成功下令将移民安置在金门岛,每月只供应猪肉和大米,并“培养公众的尊重”。看到这种情况,对说:“一直是唐,他是一个真正的纯部长!”回答说:“一直是鲁的侍郎。和我不一样吗?”(《亭序集》卷九)因此,张与郑虽师承不同,但交情颇为深厚。

1652年2月,郑成功围攻海城,击败前来援助的清、浙、闽总督陈进。3月,郑成功攻诏安、南靖、和平,围攻漳州达8月。陈金岭领兵增援,被郑军堵在漳州。与此同时,城东的丁刺杀了陈进,并把他的首级献给了。十月,孤山二镇李晶率援军清剿缺口,郑成功退守海城。1652年冬,张煌言秘密回到吴淞、天台,联络各地反清斗争力量。1653年春,张明真领兵入长江,郑成功派陈晖等人两万大军入崇明,攻镇江,登金山,望南京,拜明陵。同意在长江上游响应的孙可望没有动,于是撤回到崇明的平阳沙。12月,崇明一万兵渡江冰冻进攻,张明镇和张煌言亲自领兵绕关,歼灭清军多处。

1654年正月,张明真、张煌言与陈晖会合,率领数百艘海船,然后进入长江,攻打瓜州、一真,直到燕子矶(南靖江),等待上游的消息。四月,见上游无动静,引水师东进,攻崇明。派陈和程英凡增援,重入镇江,烧毁水闸,到了烧粮船600艘,达到500艘。张明珍还带着60艘沙船漂洋过海来到登来,最远到朝鲜海岸。

1655年,张明真与张煌言联手入长江,直抵燕子矾,但因兵力薄弱而失败。但与部、陈一起收复舟山,张明真入城搜母尸,哀三军。年底,张明真突然去世。据说是食物中毒或被郑成功的下属怀疑;另一种是“死于背部坏疽”。临死前说:“我对你母亲的恩情,我还没有报答。如果得不到我母亲的尸体,我不会接受我的骷髅。”说完就坐起来,砸床,死了。他死不瞑目,还活着。葬于普陀勾山南岙村。张明真本来的意愿是指挥他的军队,但命令陈接管。次年,清军再次占领舟山,陈被杀。在士兵们的指导下,张煌言成为前卢建国体系军队的主要领导人,并继续与郑成功作战。

1658年,李咏立郑成功为延平郡王,张煌言为兵部左侍郎。同年,清军入侵云贵,郑成功、张煌言进军浙江,攻克乐清、宁海。在阳山,他们遇到了台风,损失了100多艘巨轮,损失了8000多名士兵,被迫撤至厦门。

1659年5月,郑成功和张煌言再次进军长江。那一个月,我们攻克了瓜州和镇江。6月22日抵达江宁,在宜丰门登陆,在岳庙山扎营。张煌言建议:“一个老师时间长了容易改变,宜分兵攻句容、丹阳等城。”郑成功没有采纳这个正确的意见。七月初五,书到达芜湖,郑成功命令张煌言领兵控制上游以防备储江的援军。张煌言审时度势,分兵进攻。一军出溧阳,攻广德;一军镇守池州,切断上游援军;一军攻贺州守采石;一支军队进入宁国,攻打惠州。传遍全国,全国人民纷纷响应,一举收复太平、宁国、池州、惠州等四州三州二十二县。当时江南震动,清朝顺治皇帝甚至准备亲自远征江南。

张煌言得知已下海,清总督郎已派水师拦截长江,于是决定进军鄱阳湖,号召人民反清。八月初七,船抵铜陵,被清军援军击败。张煌言烧船登岸,率余部数百人过霍山、营山。到了东西岭,恰逢清军“乘势追击,随从散去”。张煌言突围,只好“更衣夜行,上最高埠,有长辈之识,在家住几日,引其绕道,渡河去建德、祁门乱山”。此时,张煌言感染了疟疾,几乎不能行走,但他仍不顾疾病奋力冲刺。到了休宁后,“我还要去兖州。”上岸后,我又恢复了山路,经过浙江东阳、义乌,“到达楼顶的大海”。历经千难万险,战败后辗转两千多里,死里逃生,终于到达浙东海边,招兵布阵,定居长汀乡。同时,他派使者去告诉李咏皇帝他失败的消息。李咏得知后,上谕表示哀悼,并加了兵部尚书的头衔。后来转战宁海临门,加紧练兵。但一年后,清廷为了消灭东南沿海地区的反清势力,颁布了“将沿海居民强行迁往内地的命令”,以断绝绝对义军的军饷。叛军“没有收入”,只好“开南天养活自己”。

十六年间,郑成功六次参军失败,在东南沿海诸郡屡败。于是,他接受了荷兰东印度公司总经理何彬的建议,想从东方取台湾省,说“台湾省在千里之外,可以建国。”张煌言在临门上书劝阻,说“军有一寸,便无一尺可退。今入台湾,两岛(金门、厦门)将来未必能守,乃孤民之望也。”(《亭子集》卷九)郑成功不听。1661年3月,后人郑经守厦门,率大军三万船在台湾省奋进。12月11日,荷兰总督伊伊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省,改称台湾省为东都,设一府两县。

1662年(清康熙元年),张煌言将起义军移至沙堤。当时,收复台湾省后,建立了郑政权。鲁王住在金门,所以提供他的衣食“礼薄”虽然张煌言仍然忠于鲁王,而且“岁供”不尽,但他“存疑”,所以十年不敢去见鲁王。在“和文贵王倒台”之后,他“上告鲁王,必被呼召”。但是它没有得到郑成功的支持。5月,郑成功在台突然病逝,使反清斗争形势更加严峻。张煌言搬到了宁海县临门村。这时,清朝浙江巡抚赵再次上书,要起义军陷入困境,但不为所动,回信拒绝。

1663年(康熙二年),鲁王朱义海在金门岛病逝。当听说鲁王死了,他很伤心,看到反对清朝的斗争结束了,所以他解散了所有的叛军。我带着罗伦、我的随行人员和我手下的几个人,登上一艘小船,隐居在南天岛附近的一个孤岛上。这个岛在海中孤悬,荒无人烟,港口南支可以通航,但人上不去。张煌言在岛上,他“在一个茅草覆盖的地方”,暂时能够生活。岛上不产食物,只能变相出去买。清朝浙江巡抚赵和提督杰森从将领口中得知藏在附近的一个岛上,于是派士兵潜伏在舟山的普陀和朱家尖岛。很快,他们拦截了张煌言的购粮船,并立即利用获得的船只连夜赶往华澳。7月17日黄昏,清兵出其不意地闯入的卧室,俘虏了、及其部下、王发和侍者杨。

张煌言被俘后,断然拒绝清政府的投降,并写下了许多押解途中流传一时的诗篇。

1664 10十月二十五日(康熙三年九月初七),张煌言在杭毕被清军杀死。他上刑场时,义无反顾,无所畏惧。他抬头看见吴山,叹道:“这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可惜毁了!”临死前写了一首诗《绝望的诗》:“我五十多岁了,事情发生在九月七日。楼已尽,万物尽。”行刑时“坐吃山空”,不肯下跪任人宰割。与此同时,罗伦和其他人也去世了。两天前,张煌言的妻子和唯一的儿子也在镇江遇难。为了不使他不朽,他由张煌言的第二个侄子继承。时至今日,宁波张家后裔繁衍生息。满江红怀月中舞

手指起伏,憎恨朝鲜和黄图。然后几个寂寞忠义,冰清玉猛。

赵辛城边,笛声潇潇,李陵台上,胡湘月。可悲的是,我吹出了玉俗,声声悲凉。

汉宫露,染园雪。双龙死了,就死了一个伟人。我还是生气,但是我缺痰盂。

英雄吞下了白凤凰的骨髓,高怀喝了羚羊的血。试等云捧日头心,告金阙。

进入武林

国家垮了,死了,还想要什么?习字湖的湖头有我的老师。日月挂于家墓,半个干坤为岳家庙。

逐渐将赤手空拳分成三个座位,并打算借一个给单鑫。如果以后去浙东路,那汹涌的海浪一定属于野蛮人。

宋(姓氏)

生而为中国人,死而为光明。寸丹比七尺重要。

把它的英雄气概化为雷霆,把它的精神化为星辰。

保持司琬·Xi的纪律,坚持千年的正义,这就足够了。张苍水寺位于湘西屏山荔枝峰脚下,建筑面积250平方米,白墙青瓦,为清代江南民居风格。神社后面是张苍水墓。反清民族英雄张苍水葬于西湖边。还有一个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和他墓碑上的“王老师墓”也有关系。

在湘西平山理子峰脚下,明末反清民族英雄张苍的水葬墓庄严肃穆。近年新修复的张苍水先生庙古朴凝重。张苍水,又名黄岩,浙江鄞县人。明末民族危亡之时,他在东南沿海和长江下游与清兵英勇作战。最终被形势打败,被叛徒出卖,落入敌手。面对高官的诱惑,这个铮铮铁骨的人宁死不屈。康熙三年(1664年)九月初七,慷慨赴杭毕辞世。三天前,他的妻儿被清廷杀害,家破人亡。眼看男主角就要把自己的尸体扔到荒野里了。这时,在西湖白莲洲的Xi庵寺里住着一个和尚,他非常正直,也被称为石僧。他与苍水是鄞县同乡,仰慕张苍水的贤良品德,冒着生命危险挺身而出,将英雄遗骨装在棺材里,暂代看管宝石山和尚家。然后在鄞县的季五常、万士达和杭州的义友张仲嘉的支持下,在南坪山北麓找了个地方埋了张苍水建的墓,请曾与张苍水东共事过的战友、不可动摇的书生黄宗羲为张弓撰写墓志铭。

张苍的水骸被秘密掩埋。坟墓建成后,为避清廷耳目,称为“王先生葬地”。只有一块石碑匆匆立在墓前,上面写着“王先生之墓”。此后,在清朝康熙、雍正两代的70余年间,墓名一直如此称呼。虽然清政府不知道详情,但也只有少数人知道。而且墓的外观一直保持着普通人墓的样子,甚至常年埋着黄花蒿,寂寥难觅,以至于几年后,为张苍水写墓志铭的黄宗羲前来祭奠他忠诚的灵魂,在南屏山下寻找了很久,才找到张的墓,流下了纪念战友的眼泪。事后他在《寻司马章墓》诗中写道:“夜台不敢留真名,平梗来杀夜啼。”“夜台”指的是墓,“不敢留本姓”指的是张墓“姓王”的恶劣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