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一,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成就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身份。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现代战争留下了丰富的中国文化资源,在历史上曾占有重要地位,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化的实力和影响力一度跌入谷底。新时代再启航,依托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宝库,结合国家的发展,让文化软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一是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新亮点”。文化产业是文化从无形到有形,从意识形态到经济形态的转化。在文化市场不断繁荣的前提下,文化产业日益成为重要的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精神生活的不断追求,人们在娱乐休闲方面的消费越来越多,这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国家也大力发展文化事业。适当宽松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金融支持和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交流和竞争的有效武器。我们要利用好它,使之成为中国整体综合实力增长的“亮点”。第二,文化价值逐渐被认可。文化价值观是一国文化的共同价值观,是国民的价值认同和心理归属。没有一个国家和公民能够脱离自己的文化价值观而独立存在,而文化价值观是民族凝聚力、吸引力和扩张力的核心。中国的文化价值观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善、诚、善为主要内容,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所暴露的各种事物之中。在新时代,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为贵”的思想。这个概念已经从以前单纯的文化含义慢慢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谐社会”“和谐家园”成为与人们息息相关的话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为中国了解世界,也为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最好的平台。来自世界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的文化在这里相遇,充分融合和协调。在国际舞台上,西方世界倡导的民主和法制价值观长期处于主导地位。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成为中国文化价值观普遍性的最好体现,使人们了解了中国的和谐理念,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强烈的价值认同。第三,“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深得人心。国际形象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的名片,是衡量一个国家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世界的国际形象一直是友好负责的大国形象,这与中国文化的精髓“仁义之道”是分不开的。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问题提供了基本的行为准则。中国对第三世界国家的长期援助赢得了第三世界人民的赞誉;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坚持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赢得了世界各国的赞誉和尊重。这些实实在在的形象工程,彻底改变了旧中国“落后就要挨打”的国际局面,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得到广泛认同。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但是,由于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刚刚起步,文化软实力西强我弱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文化软实力与中国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不相适应,也与中国的经济实力不相称。一是孕育了大量的文化结晶,如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琴棋书画的艺术才华。四大发明甚至让世界惊叹。但事实是,人们逐渐记不住《道德经》,传统文化节日也不被人们重视。中国虽然有那么多优秀的文化成果,但并没有把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强大的文化竞争力。首先,人们对文化资源重视不够。当国家在引领经济发展的时候,人们对文化发展的关注度明显下降,对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的认识明显不足。这导致大量优秀的文化资源被我们主观忽视,潜在的文化软实力没有被挖掘出来。其次,一些文化产品被注入了其他因素,降低了自身的品质。很多文化产品在运营中被注入了商业因素,自身优势资源流失,结果却在竞争中处于被动。最后,文化市场不规范。例如,文化产品被严重盗版,低俗和不健康的产品充斥市场。只有规范我们的文化市场,才能为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竞争力提供有利条件。二是文化赤字严重。文化逆差是指中国文化贸易出口小于进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出现“逆差”的现象。中国出口到国外的电影很少,而用中国文化元素制作的外国电影在中国市场赚了很多钱,花木兰的《功夫熊猫》就是最好的例子。不难看出,中国文化贸易存在严重的“文化赤字”,这不得不让我们担忧。其实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孕育下,有很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然而,传统文化的不同背景和民族文化的差异给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竞争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阻挠,使我们的文化没有占据有利条件,没有发挥其潜力。三是文化人才缺乏,竞争力不强。在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专业文化人才的缺乏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中国现在文化软实力不够强的原因,不是我们缺乏形成软实力的文化资源,而是我们不了解海外受众的需求,不了解国际文化市场的需求,不善于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运用国际经验和做法。
传播中国文化。中国著名艺术家金曼指出,我们不仅需要一批一流的文化产品,还需要一批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世界文化市场、善于市场策划和运作的国际文化经纪人。很多我们认为不错的文化产品,因为缺乏市场化运作,在海外并没有引起反响甚至受到冷遇。文化经纪人的短缺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严重制约因素。因此,大力加强专业文化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第四,对提高文化软实力重视不够。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各种方针政策都向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方向倾斜。各种政绩考核体系都把经济发展的硬指标作为重要内容。这样,在国家的战略选择和各级政府的宏观决策中,甚至在民众的整体认识和具体实践中,硬实力(及其资源)被作为比较和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主要标准,而作为综合实力基础的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和提高却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总的来说,我们目前的战略方针还停留在对“经济实力”的认识层面,缺乏从提高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来提升国家实力的思考和统筹。第五,社会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整合多元文化的能力不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发展,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潮不断涌现。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西方社会的思潮和意识形态也在涌入。这对普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价值观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削弱了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思想文化基础。原有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边缘化,主流文化与各种不健康亚文化的竞争和冲突日益激烈。目前,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无法有效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潮和文化,削弱了公民对国家的忠诚感和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加了社会文化整合的难度。
第六,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模式单一,发展动力不足。目前,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各级党政机关、教育部门、科研院所和各类主流媒体,实施方式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强力宣传和直接教育。
在传统的文化发展战略中,各种社会团体、群众自治组织和普通民众学习和传播先进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忽视。换句话说,目前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主体比较单一,主要采取自上而下的“灌输”模式,权力功能是单向的。对这种模式的过度依赖,导致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学风内容形式严重,缺乏针对性和时代特色,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导致文化软实力在当代中国缺乏渗透力,缺乏有效持久的发展动力。七是文化资源开发不当,文化传播力不强。目前,我国文化资源开发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缺乏规划,忽视前期研究、论证和方案设计,使资源的整体优势和核心优势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和利用。一个是盲目发展。不是所有的文化资源都可以开发转化为文化产品或服务,另一种是粗放式开发。由于缺乏对文化资源整体价值的宏观深刻把握,一些地方仓促上马,低水平发展。三是无序发展。目前,在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短期行为、片面行为和随意性做法相当程度地存在。文化交流的缺失阻碍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目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载体、手段、方法和内容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和不足,严重制约了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和影响。
第九,没有中西文化的“摆渡人”,中国文化很难走向世界。多创造一些文化产品就好了。第九,文化传播方式更新不够。要把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播到海外,必须要有好的文化“摆渡人”。目前,中国缺乏作为中西文化摆渡人的国际文化传播专业人才,这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大障碍。中西语言差距如此之大,没有大量好的翻译是绝对不可能的。语言作为“摆渡”文化的工具,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国家有必要培养一批对中外文化有深厚造诣的语言专家,从事文化交流,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培养优秀的文化人才,需要战略眼光,更需要时间。但是,目前我们社会的浮躁之风太强,愿意孤独,有十年磨一剑的毅力的文化工作者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