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

信息技术课如何渗透德育教育?技术与道德教育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事实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对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我们都应该意识到信息技术已经充斥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争做“四好少年”。“德”字排在第一位,不是因为它更好读,而是因为它真正凸显了“德”的重要性。“德”的话题由来已久,似乎在历史的长河中,话题从未停止。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它。无才无德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无才无德。因此,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教育部周济部长也说过“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职责。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在信息技术课的实践,谈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第一,学为人师,为人师表,要使学科教师按照信息技术教学大纲的要求,自觉地将德育融入教学。我们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德育渗透意识,认真挖掘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并使之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同时,我们需要注意一定的方法来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教学设计。德育的内容非常丰富。教师要知道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什么样的德育,要有一桶水甚至一个活水的源头来服务一碗水。教师要有学生德育发展的理论知识,根据学生德育发展阶段的特点,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交流或辩论,做出判断,找到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考虑他人的观点或意见,协调与他人的分歧。如果对德育内容一头雾水,认识肤浅,就谈不上往里面灌水,更谈不上舒服和有针对性。因此,对德育有全面深刻的理解是教师的前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才能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学生在无形中接受深刻的思想教育。?

2.贯彻教学目的。将德育纳入信息技术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积极实施德育渗透。在每学期的计划和每个课时的准备中,都要具体体现德育目标。

3.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信息技术课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示范、任务驱动、练习和讨论,同时可以采用同伴互助的方式,让学生取长补短,从而学习知识,掌握过程和方法,培养情感价值观。学生还可以探索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4.提高他们的德育意识。作为新时代的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要不断学习,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学习德育理论,积累德育所需的各种素材和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实践保障。同时要注意提高自己的信息道德和网络道德。?

5.以身作则,做个好榜样。对于学生来说,老师不仅是博学睿智的,更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教师本身就是学生活的德育教材。因此,教师在课堂示范和引导的过程中也要有良好的习惯。从德育的角度看,教师的榜样作用至少有三个方面:能充分发挥德育主体的道德潜能;能促进学生的榜样学习;它可以提高德育的效率。另一方面,如果老师不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学生也会跟风,影响好习惯的形成,甚至形成坏习惯。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以身作则,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第二,在课堂上传播道德教育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兢兢业业,有德育之心,还要懂得教学方法,把握德育时机。同时要对当前的计算机技术和使用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平时注意收集和掌握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有这样,德育才能贯穿教学始终,才能做好德育工作。

1.在机房管理中渗透德育。美国教育家威廉?詹姆斯有一句名言:“播种一个想法,收获一个行动;播种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多么重要。所以,从第一节课开始,我就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1)培养学生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

①要求学生进入机房前戴好脚套,培养爱护公共环境的习惯;

(2)是要求他们安静有序地坐在指定的座位上,实现人机对应,培养他们遵守公共秩序的习惯;

(3)是要求他们认真填写电脑登记簿,按照正确的方式开关机、使用机器,课后摆好键盘和凳子,培养他们爱护公物的习惯;

④饮料和零食不允许带入机房。

⑤上课排队,按号入座,保持机房安静,不要喧哗,走动...下课后有序离开机房,等等。?

(2)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有的同学经常把球从鼠标上拆下来玩,然后拿回家当玻璃珠弹;有的同学,出于好奇,掰开鼠标按键,看看鼠标内部的结构;当一些学生使用鼠标或键盘时,他们会用力敲打电脑桌...这些行为都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电脑习惯。好习惯会让你受益终生。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计算机实践过程中,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他们养成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2.在作品评价中渗透德育。信息技术课评价学生作品时,既能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察、语言表达等基本能力。在作品评价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和表达,看到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了解学生的想法,看到学生的创新,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可以欣赏作品,从社会、自然、艺术中辨别真、善、美与假、丑、丑,更多地感受和创造美,吸收和借鉴艺术的精华,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升华自己的思想感情,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社会进步,都是极为有益的。可见,作品评价在美育中是不可忽视的,它为学生的德育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认为应该根据信息技术教材的要求和信息技术本身的教学特点,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勤奋的学习态度,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供有力的平台。通过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学习信心,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3.在相互合作中渗透德育。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一个中国人是龙,一群中国人是虫”。虽然这句话有些欠缺和不真实,但它也提醒我们,中国人需要加强合作精神。尤其是未来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合作与发展将成为未来的主旋律。知识经济时代是合作共赢的时代,也是合作竞争的时代。作为一名学生,要想成功,必须学会与人合作,能够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此外,与人合作的精神会创造一个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然而,计算机技术会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据该报报道,一些学生迷恋电脑游戏和网络,缺乏与同学的交流。当他们感到孤独时,他们只与电脑交流,这导致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我们必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创造机会,让学生为了同一个目标与他人一起努力,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互助、支持中感受伙伴之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他人交流。例如,有些作品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这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信息素养和锻炼各种能力,也使学生学会评价、鼓励和欣赏他人的成就,从而体会到与他人合作的快乐,获得成功的喜悦。?

4.将德育渗透到软件应用中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尊重父母、老师、同学和团结,但这些民族精神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作为教育工作者,无论学科划分如何不同,我们首先应该把中华民族的这些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每个月校队的工作主题渗透德育。例如,在以“学雷锋好榜样”为德育主题的信息技术课中,教师将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相结合,学会帮助他人,既完成了教学生制作简单PPT的教学任务,又使学生学会了帮助他人,培养了乐于助人的习惯,在技术课学习和道德教育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在网络中传播道德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就像一把双刃剑。它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信息和便利,但也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不同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信息充斥着整个网络世界,使许多学生混淆是非,沉迷其中,产生许多心理问题,使我们的德育工作面临许多困难。因此,作为信息教师,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德育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以游戏为例,有的知识性、娱乐性强,有的血腥、暴力甚至色情。帮助学生理解游戏,并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游戏,是信息技术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客观来说,有很多网络游戏是不健康的,或丑化社会,或宣扬暴力,或鼓吹攻击性,或践踏道德。对于单纯的学生来说,这些游戏无疑是毒果,吃了会严重侵蚀他们的心灵。只有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网络的危害以及如何让网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信息意识,才能真正解决上网的问题。

一方面可以介绍中小学生沉迷电脑游戏的悲惨案例,让他们了解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网站和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的健康论坛,教给他们上网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对有害信息的识别能力、抗干扰能力和免疫力,让他们真正遵守网络规则和网络道德,做守法的好网民。此外,不传播计算机病毒和不健康内容,不非法窃取他人信息,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尊重著作权和版权,未经作者同意不复制其软件作品,自觉使用合法复制品,反对盗版等都是对学生德育的教育。第四,在心中传播德育。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分析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用理想教育学生,鼓励学生立志成功。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计算机发展还很薄弱(使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芯片是美国的,很多软件是英文的),让学生看到差距,有危机感,激发爱国情怀,鼓励学生立志为国争光。向学生介绍求伯君、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领域的知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增强民族自尊心,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比如,早在700年前,中国就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算盘;1958年,我国研制成功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997年6月,运算速度为每秒100亿次的银河三型问世。2002年8月,“龙芯一号”中央处理器初步功能测试成功。2005年,联想集团收购了mm的PC工业部。总之,德育是广泛的,无时无刻不在,无处不在,几乎存在于教材的每一篇文章和每一章。探索德育内容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联系,找到二者的结合点。同时要把握好度,遵循信息技术本身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德育,找到学生容易接受的点。要采取多种形式,抓住机遇,有机渗透,让学生在无形中接受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最终成为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