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五年计划
武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
(武汉市武昌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批准)
武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是全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总体规划,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类专项规划、年度计划编制实施和相关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第一,发展的基础
“十一五”以来,全区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有效加快武汉江南金融商贸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着力构建和谐武昌。全区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指标和任务,开创了五常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200.37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470.12亿元,年均增长65.438+04.6%(按不变价格计算);全口径财政收入从2005年的25.82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065438+671.2亿元,年均增长21.05%;区级财政收入从2005年的7.5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065438+22.29亿元,年均增长24.34%;“十一五”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57.78亿元,比“十五”的253.6亿元增长277.67%,年均增长29.68%。“十一五”实际引进内(外)资累计4601亿元,比“十五”的12596亿元增长265%,年均增长21.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5年的177.09亿元增长到2000年的20654.38+353.24亿元,年均增长654.38+04.81%;全区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超额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365438±0.2%和47.7%。
产业结构加快。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总部经济为龙头,重点发展金融保险、文化创意、高科技、商贸旅游,“1+4”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总部型企业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由2005年的28.42%提高到2010年的38.5%;二三产业比重从2005年的41.59上升到2010的20.80。产业结构调整正朝着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方向迈进。
三大功能区建设启动。武昌古城、公司总部区、滨江商务区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全面开工建设。“十一五”期间,武昌古城首义文化区、昙华林历史文化区、杜甫地红色景区、长春寺-宝通寺宗教文化区加快建设;在公司总部区域,新建商业建筑26栋,1,000,000平方米,在建商业建筑30栋,1,600,000平方米。以大东湖生态水网建设为契机,武汉中央文化旅游区滁河、韩杰项目开工建设。滨江商务区万达广场项目开工建设,裕达华完成土地整理,车辆厂开工建设。三大功能区建设累计投资达300多亿元,成为完善城市功能、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城市建设加快。武昌火车站改造、武汉长江隧道、岳家嘴立交等8个交通建设重点项目和正义路、沁园路、江生路等一批主次干道竣工,武汉大道、东沙联络线、白沙洲大道高架、二七长江大桥、地铁2、4号线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完成江南花卉种植区域调整,明确与青山区、洪山区的区域界限。积极推进胭脂路、幸福巷、宝安街、温明路等旧城改造,全面启动三角路村、余家头村、团结村、余家湖村等城中村改造。佘山山南坡拆迁绿化工程、紫阳湖、都司湖修复保护工程进展良好。
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公民素质教育,广泛开展“吴天祥小组”活动和窗口单位文明建设,提高公众* * *文明指数。积极开展“两型社会”示范活动,完成一批“两型社会”示范项目。完善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市容环境达标街道”和“市民满意道路”创建活动,大力实施“街巷清洁工程”,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人民满意的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办学条件改善,教学质量有新提高。随着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医疗服务功能明显提升,困难群众的基本医疗得到保障,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好于全市平均水平。加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打造一批街道和社区文化品牌。社区建设深入开展,推动了社区“一站式、三室”建设,实现了老旧小区物业服务全覆盖。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加强人民武装和民兵预备役建设,进一步做好“双拥”工作。
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坚持以人为本,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每年投入8000多万元用于最低生活保障、临时社会救助、助残助老。切实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十一五”期间新增就业9.7万人,贫困群体就业培训和再就业成效明显。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零就业”家庭动态保持为零。向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租金补贴,共发放2429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的10787元增加到2009年的2018元,年均增长14.16%;消费支出从2005年的8242元增长到00年的2065438+14620元,年均增长12.15%。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落实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认真贯彻《信访条例》,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机制,提高依法处理信访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防范重大安全事故。
“十一五”期间,我区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城市管理先进集体”、“全国金融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100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等荣誉。 “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全国家庭教育”“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全国红十字社区服务示范区”“全国人防先进集体”“湖北省文明城区”“湖北省最具投资价值区”等荣誉称号,2006-2009年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市绩效管理先进单位。
五年的科学发展,更加清晰的发展思路,更加准确的定位,为五常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第一,注重解放思想,处理好坚定目标和深化思考的关系。坚持发展目标,不断深化发展思路。围绕建设武汉江南金融商贸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的战略目标,不断深化发展举措和实现路径。积极构建以总部经济为龙头,以金融保险、文化创意、高科技、商务旅游为支撑的“1+4”产业格局;着力实施“321”发展战略,促进五常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优化结构,处理好调结构和保增长的关系。坚持把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贯穿于经济发展始终,增强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立足区域条件,发挥优势,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加大骨干企业扶持力度,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在区域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提高,为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完善城市功能,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坚持着眼长远,积极规划城市功能空间布局,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在加强招商引资、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的同时,规划建设武昌古城、公司总部区、滨江商务区三大功能区,加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中村改造。城市道路交通和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大力推进商业楼宇建设,拓展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
第四,着力改善民生,处理好发展与惠民的关系。在经济快速发展、实力明显增强的同时,加大财政投入,注重加强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事业建设,进一步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事业。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贫制度进一步完善。就业、社保、医保、住房等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发展成果。
第五,促进社会和谐,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推进改革和加快发展中解决各种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着力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完善重大事项社会风险评估制度,加强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努力化解社会矛盾。建立健全信访维稳工作机制,坚持“一事一议”原则,规范信访秩序。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第六,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处理好规范管理和创新服务的关系。坚持规范管理与创新服务有机结合,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创新服务方式,切实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通过实施“基层建设行动计划”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促进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和高效化。深入倡导干事文化和创新文化,组织管理创新活动,持续改进各项工作,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
虽然“十一五”以来五常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不够完善,传统服务业高端化、特色化不够突出,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交通网络和排水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要求仍有明显差距,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重大项目建设、项目拆除等重点工作与推进要求还有差距,务实创新、攻坚克难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改善民生和维护稳定的任务艰巨,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将在“十二五”期间得到认真改善和解决。
第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武汉进入了大建设大发展的新阶段。武昌作为武汉江南核心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将具备诸多有利条件:
第一,武汉三大国家发展战略的叠加,必将促进武昌的加速发展。中央批准实施促进中部崛起规划,批准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批准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这三大国家发展战略的叠加,必将加快武汉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步伐,企业总部向中心城市聚集的趋势将更加明显,有利于武昌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
二是重点建设项目多,将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已经开工的武汉大道、东沙环线、白沙洲大道高架、二七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地铁2、4号线等重点建设项目将在“十二五”期间建成,旧城和城中村改造将取得较大进展,有利于改善交通环境和城市面貌,促进武昌南北区域均衡发展,建设生态环境良好、城市功能齐全的现代化中心城市。
第三,加快城市功能区建设,必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承载空间。十二五期间是武昌城市建设的高峰期。随着武昌古城、公司总部区、滨江商务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武昌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东沙连通项目的推进,将加快公司总部区核心区建设,并与滨江商务区相连,初步形成武汉江南金融商务中心的空间格局,有利于集聚市场和产业发展要素,提升经济承载能力。
第四,区域经济加快发展,必将带动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的深化,将提升五常的宜居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加快发展,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特别是三大功能区建设的加快,将促进就业容量大、吸纳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形成新的就业机会,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维护五常和谐稳定。
与此同时,武昌在"十二五"期间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和挑战。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影响发展的不确定因素随时可能出现;城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城市其他主要功能区建设加快,对武昌的产业发展造成了一定压力;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和经济发展的加快,对社会利益的诉求会增加,仍然存在相当数量的困难群体和低收入人群。兼顾各方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难度加大。
“十二五”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五常将进入大规模城市建设的高峰期、经济结构调整的优化期、民生质量的提升期。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武汉国家发展战略重叠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五常资源禀赋优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城市功能区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高市民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努力把武昌建设成为武汉南部的金融商贸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必须注重以下基本要求:
一是经济发展更加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抓住武汉建设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机遇,进一步完善总部经济和重点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以独特的区位优势、优惠的扶持政策和良好的服务环境,促进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是城市建设更加注重与重点产业发展的对接。在三大功能区建设中,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产业发展空间,将中北路、徐东路、友谊大道、临江线等未开发区域作为企业总部和重点产业发展用地。
三是社会建设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制定就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加强社区建设专项规划,逐年增加政府投入,提高人民幸福感。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协调各方利益,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
二、发展目标
着力推进五常大建设大发展,加快城市功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打造企业总部集聚区、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和文化旅游强区,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1)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快速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3%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3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五年达到6543.8+0800多亿元。
(二)重点行业优势明显。
到2015年,金融保险、文化创意、高新技术、商贸旅游四大重点产业成为全区支柱产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第三产业比重达到90%以上,形成规模化、高端化、特色化的现代服务体系。
(3)城市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到2015,三大功能区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空间整合,武汉江南金融商贸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一批重大建设项目投入使用,骨干路网基本形成,微循环路网更加完善。
(四)社会建设体系更加完善。
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社会事业持续发展,就业、教育、卫生和住房条件大幅改善,覆盖全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社会管理体制更加完善,政治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更加和谐。
(五)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努力创建新一轮省市级文明城区,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城市管理,使城市看起来干净、整洁、美观,进一步深化公民道德建设、文明礼仪教育和诚信教育,不断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
(六)“两型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
“两型”示范活动深入开展,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人口密度得到合理控制。山川湖泊保护成效显著,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湖泊水质普遍达到ⅳ类标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在“十一五”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主要污染物减排和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标准。
(7)政府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推进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建设,行政、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改革和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政府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能力显著提高。
(八)人民安全感不断增强。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安全监管和社会应急三大体系,进一步改善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
第三章
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
以总部经济为重点,重点发展金融保险、文化创意、高新技术、商贸旅游等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规模化和传统服务业高端化。
一是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加强公司总部区、滨江商务区等重点区域的规划管控和土地储备,严格控制中南路、中北路、徐东大道、临江线沿线住宅开发,加大高端商务楼宇、酒店、餐饮、娱乐等配套建设,力争新建商务楼宇300万平方米以上,最大限度发挥总部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作用。建立较为完善的总部企业发展环境、支撑体系和服务体系,大力引进重点行业企业总部。鼓励重点行业企业总部及其相关配套产业集聚,进一步提高总部企业税收在全区税收总额中的比重,使总部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第二,大力发展重点产业
(1)金融保险。围绕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重点打造中南路-中北路“金融街”。加强金融市场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引进外资银行、地方银行地区总部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总部。支持会计、律师、评估、担保、投资、租赁、期货等与金融业务密切相关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入驻,促进金融保险业集聚发展。
(2)文化创意产业。着力推进东湖西岸和胡莎湖南岸“武昌中央设计之都”和“温孤”建设。依托现有科研设计院,大力发展工程勘察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医药、轻工设计等设计业务。加快发展文化传媒产业,依托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局、湖北日报报业集团等文化部门和传媒机构,推动新闻、出版、图书、报纸、数字报纸、影视制作等文化传媒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动漫、软件、网络和计算机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等其他创意产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多元化发展。
(3)高科技产业。加快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业,依托武汉电信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数据处理、信息传输等信息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软件产品。配合开展通信网、互联网、数字电视网“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推进信息网络全覆盖。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和物联网,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建设智慧城市。完善“官产学研用”联动机制,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相关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和转化,不断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4)商业和旅游业。积极推进大型商业综合体、特色商业街、轨道交通商业和地下商业街区建设,提升商贸水平,促进商贸高端化、特色化发展。加大中南路、武罗路、中北路、徐东路、解放路等商圈建设力度,形成特色鲜明、定位清晰、辐射广泛的特色商业街区。加快培育新型商业业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推进大型居住区社区商业和配套商业建设,方便群众生活。
充分挖掘五常悠久文化的内涵和独特的景观资源优势,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特色街区建设,打造以景观、历史、文化等为主题的精品旅游品牌。加强滨江商务区高层建筑观光休闲功能建设,增加现代旅游元素。加强旅游产品宣传推介,加强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和大型综合文化娱乐场所等配套设施建设,以武汉建设成为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为契机,推动武昌旅游业快速发展。
第三,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坚持“龙头企业+产业园区”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科技产业园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重点推进武汉中部信息安全产业基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科技园、719海王科技园、湖北大学科技园建设,促进科技产业集聚发展;重点推进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昙华林艺术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第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保障体系和信用环境,支持民营企业进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民营经济发展水平。加强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担保体系,拓展融资渠道,增强融资能力,引导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参与资本市场运作,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动词 (verb的缩写)营造工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加强与重点产业相关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培育,不断完善促进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对重点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引导,制定优惠合理的招商引资政策措施,加大资源要素特别是土地资源的倾斜力度,鼓励金融保险、文化创意、高新技术、商贸旅游等重点产业集聚发展。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投资环境建设,形成良好的法制环境和生态环境,努力降低商务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