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ecmo进入临床阶段。

国产ecmo进入临床阶段。

国内ecmo已经进入临床阶段,这个突破并不是奇迹。Xi交大一附院心血管团队从事ecmo的临床应用和相关研究已有20余年,国内体外膜肺氧合已进入临床阶段。

国产ecmo进入临床阶段1 Xi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8日宣布,由该院、四川大学国家生物医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Xi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联合研发的体外膜肺氧合设备(体外膜肺氧合)在国内率先进入临床阶段。

体外膜肺氧合可以为严重心肺功能衰竭的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和循环,为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体外膜肺氧合逐渐为公众所熟悉。但其核心关键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设备和耗材价格昂贵。

Xi交大一附院心血管医院院长袁祖义介绍,该院心血管团队从事体外膜肺氧合临床应用及相关研究已有20余年。该团队是国内最早开展体外膜肺氧合临床工作的单位之一,也是国内最早研制膜式氧合器、灌注管道等医疗器械的单位之一。2017年,团队与有关方面合作,对体外膜肺氧合设备全血接触面长效抗凝涂层、磁悬浮离心泵、超声波流量探头、程控监测系统、体外膜肺氧合膜肺进行了深入设计和研发。

Xi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庄健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R&D团队已经基本完成了体外膜肺氧合离心泵设备和全系列耗材的试制,并进行抗凝血涂层的大型动物实验。在本项目的研发中,团队充分分析比较了国外同类产品的优缺点和临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国内临床需求设计了本土化的体外膜肺氧合。

团队研发的国内首台体外膜肺氧合系统已成功应用于临床,有望大幅降低体外膜肺氧合产品的国内价格,推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向基层医院普及,惠及更多危重患者。

国产ecmo进入临床2期。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大量患者出现心肺功能障碍。体外膜肺氧合在治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所以现在已经成为欧美各大医院的标配。

体外膜肺氧合是挽救心肺衰竭患者的有力武器。它的主要原理是将静脉血抽出体外,使血液和氧气充分氧合,再泵回体内,替代心肺功能,在患者病危时,可以极大地帮助患者度过最危险的时期。

早在1953年,1人工肺就诞生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体外膜肺氧合已在欧美许多医院得到临床应用。到了90年代,体外膜肺氧合才真正被认可,有了医疗价值,开始在几乎所有医院推广。

2021之前,中国的体外膜肺氧合设备主要从国外进口。一台设备的单价从1万元到350万元不等,并不比很多从日本进口的医疗设备高。所以两周内要花病人20万元。

原因是机器运转所需的相应耗材也属于国外垄断技术,其中实心中空纤维膜全球只有一家厂商生产,价格极高,而体外膜肺氧合的另一项尖端技术是离心泵,这也是阻碍中国国产化的“硬骨头”。

所以在中国的三四线城市,以及中小医院,这种设备的普及率并不高。毕竟买得起的人真的不多。

目前,中国只有大约500台体外膜肺氧合设备,目前有260多家医院支持这种治疗方法。考虑到中国的实际人数,平均拥有体外膜肺氧合设备的人数接近280万,需要医院覆盖的人数高达500万。在德国,一个体外膜肺氧合覆盖的人口大约是3万,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鸿沟。中国的普及率差不多是德国的1%。

此前由于设备价格和国外垄断,国内设备供不应求。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工信部经过协调各方,紧急采购,让湖北有了100多台体外膜肺氧合。但是,这个数字与患者人数相比,还是杯水车薪。

现在已经进入后疫情时代。在经历了疫情期间的考验后,中国也意识到了体外膜肺氧合保护人民安全的重要性。此外,国外设备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因此普通民众对国产体外膜肺氧合设备的呼声越来越高。

最近,`国产ECMO设备终于在6月6日投入临床使用,165438。两位医生在Xi交大一附院心血管医院用国产体外膜肺氧合成功救治了两名心血管危重患者。

国产设备进入临床试验,其实也不是一夜之间进步这么快。早在20年前,Xi交大一附院心血管团队就已经完成了体外膜肺氧合离心泵设备和全系列耗材的试制,开始了抗凝涂层的大型动物实验。

在疫情压力和国内对体外膜肺氧合的强烈需求下,Xi交大一附院加快研发。经过反复实验,结合国内体外膜肺氧合诊疗的临床数据,最终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套体外膜肺氧合系统设备,并拥有全套自主知识产权。尤其在实心中空纤维膜方面,也实现了自主生产能力。

目前,我国每年体外膜肺氧合患者人数不到1300人。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还有巨大的差距。体外膜肺氧合作为救命神器,很多医院经常用,但并没有用。普通人想用也用不起这个高价。

然而,这种日子可能很快就一去不复返了。随着临床试验的成功,国产体外膜肺氧合设备可以按规定大规模投产,而国产设备在价格上显然更有优势,而且国产设备在制造时已经考虑到了国内的临床实际情况,这对医生和患者来说都是一个极好的消息。

同时,由于体外膜肺氧合设备在国际上高度垄断,只要中国的体外膜肺氧合设备得到官方认可,也可以反过来冲击国际市场,而且2065438+2008年,全球每年只有12000人接受体外膜肺氧合设备的诊疗,所以在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设备也有很强的市场潜力!

对中国来说,再次打破行业垄断是令人兴奋的。你觉得国产体外膜肺氧合设备怎么收费比较合适?

国产ecmo进入临床阶段。什么是3体外膜肺氧合?

体外膜肺氧合是体外膜肺氧合,被称为人工肺,俗称“叶可膜”,是一种医疗急救设备。众所周知,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往往伴有心肺功能衰竭。这种设备可以为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和循环,维持他们的生命,延长治疗时间。在新冠肺炎逗留期间,体外膜肺氧合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拯救了许多生命。

体外膜肺氧合只是一个改良的人工心肺机。真正的核心是膜肺和血泵,分别充当人工肺和人工心脏。主要工作原理是将患者体内的静脉血引入体外进行氧合,再将氧合后的血液返回体内供氧,从而暂时替代心肺功能。这是为严重心肺衰竭患者提供长期心肺支持,为危重患者的抢救赢得宝贵时间,与死神赛跑的方式,是目前对严重心肺衰竭患者最核心的支持手段,被誉为心肺衰竭患者的“最后一根稻草”。

体外膜肺氧合一响,黄金就是两千。

和体外膜肺氧合一样,它也很昂贵。目前体外膜肺氧合处于垄断状态,在中国是纯进口的。进口体外膜肺氧合设备价格从654.38+0万到200万不等。与其他昂贵的医疗设备相比,这台机器本身似乎不太贵。

但体外膜肺氧合的费用还体现在耗材上,使用体外膜肺氧合一次性耗材的支出,单个耗材包的价格从几万不等,一般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换。此外还有用药、检测、设备更换等费用,一般每天都要几万元。广东省人民医院对心脏手术后体外膜肺氧合患者的调查显示,患者使用体外膜肺氧合后的平均支付金额超过24万元。

抛开机器本身的价格和耗材不谈,医疗手术的成本也比较高。体外膜肺氧合是一项技术难度高、风险大的治疗技术,意味着对治疗和护理团队的要求较高,往往需要重症医学科、心血管科、呼吸科等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和护士密切配合。这意味着使用体外膜肺氧合需要多团队合作,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高昂的人力成本。

机器贵,耗材贵,人工也贵。难怪有“体外膜肺氧合戒指,黄金万两”的说法。

30年的垄断

1953年,一个叫吉本的人发明了人工心肺机,并首次用于临床心脏手术,也获得了成功。从此,人工心肺机系统有了长期辅助的可能。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随着医疗技术、材料技术和机械技术的不断进步,体外膜肺氧合的支撑时间得到了延长。在20世纪90年代,体外膜肺氧合被广泛认可,并从那时起被广泛用于临床急救。

中国在体外膜肺氧合领域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而且起步很晚,更不用说超越了。垄断30年,不仅买贵的机器,还买贵的一次性耗材。世界上只有一家制造商在体外膜肺氧合生产实心中空纤维膜,而且价格极高。阻碍我们自主研究体外膜肺氧合的还有“离心泵”的技术,这是我们长期无法攻克的。

打破垄断

由于设备和耗材被垄断且价格昂贵,体外膜肺氧合设备在中国非常稀缺。新冠肺炎之后,在各方的协调下,体外膜肺氧合设备调入湖北的数量只有100多台,可见体外膜肺氧合设备在中国的短缺。由于体外膜肺氧合设备在疫情期间发挥的重要作用,人们也意识到了体外膜肺氧合设备的重要性,关于体外膜肺氧合的热度越来越高。

165438+今年6月6日,由Xi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四川大学国家生物医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Xi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共同研发的中国第一台体外膜肺氧合装置——体外膜肺氧合,在国内首次用于临床。Xi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医院袁祖义教授和杨燕教授团队使用这种国产设备成功治疗了两名危重心血管患者。这次国产体外膜肺氧合成功用于临床,打破了国外在这一领域的垄断,非常厉害。

这个突破不是奇迹。Xi交大一附院心血管团队从事体外膜肺氧合临床应用及相关研究20余年,是国内最早开展体外膜肺氧合临床工作的团队之一。2017,团队对体外膜肺氧合设备全血接触面长效抗凝涂层、磁悬浮离心泵、超声流量探头、程控监测系统、体外膜肺氧合膜肺进行了深入的设计和研发。好事多磨。现在团队研发的体外膜肺氧合系统已经成功应用于临床,有望大幅降低体外膜肺氧合产品在中国的价格,推动体外膜肺氧合在中国医院的发展,惠及更多重症患者,保住老百姓的钱包。

目前,在中国,体外膜肺氧合设备的数量并不多,只有260多家医院支持这种治疗。除了一二线城市,体外膜肺氧合设备在其他中小医院的普及率不会太高,除了设备贵之外,买得起的人也不会太多。

我希望国内体外膜肺氧合的出现可以改善这种情况。你认为体外膜肺氧合的价格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