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袁强的相关报道

放飞强军梦——访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装备部部长袁强

从普通维修兵做起

袁强小时候赤脚走在田埂上。每次听到飞机的轰鸣声,他总会停下来抬头看看,等到看不见了,再回头。

每次有电影队来大队放映,他总是喜欢战争题材的电影,尤其崇拜高大威猛、英姿飒爽的军人形象。

20世纪70年代初,“当兵热”席卷全国。刚刚高中毕业的袁强怀着对英雄的向往报名参军了。

1973年底,袁强来到济南军区空军某部,成为一名维修兵。他说,维修兵的职责是保障飞行员的发射操作,做好飞机的维修保养工作。

船员没有海军帅,也没有陆军壮;同样是空军,却没有了受宠飞行员的身份,没有了导弹部队的神秘光环,没有了雷达兵的孤独,是一群几乎被遗忘的人。飞行过程中,维修兵要提前两三个小时坐着拖拉机进入场地,做好一切准备。

袁强每天早上四五点钟进入机场,为飞机做飞行前的准备,然后在飞行结束后做飞行后的检查。如果是最后一班飞机,凌晨1点下班是有可能的。从来就没有正常的休息日,休息就应该值班。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战争什么时候会到来,所以士兵必须时刻准备着。

尽管袁强每天大部分时间都要与艰苦的工作环境作斗争,但他从未想过要偷懒。

袁强说,飞机系统良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飞机和汽车不一样,汽车出了故障可以在地面抛锚,飞机不可能在空中抛锚,所以必须做到万无一失。维修工作一方面掌握着国家的巨额财产,另一方面也掌握着战友们的宝贵生命。当你看到你维护的飞机在蓝天上飞行时,你会感到非常自豪和光荣。

从喜欢机械,到热爱装备,再到保障战备训练和战友的生命安全,袁强逐渐感到责任重大。两年后,他成功晋级,被组织推荐到航校学习。经过一年的刻苦学习,他顺利完成了从技工到机械师、从战士到干部的转变。1983年4月,袁强成为他们单位最年轻的维修组长。

袁强说,起初他接触到了第一代飞机,即歼5和歼6。

上世纪80年代初,袁强经历了空军对歼7、歼8等第二代武器装备的改装过程,但他的地位更多的是一个保障者和执行者。因此,当时的袁强绝不会想到,主持空军某部、改装第三代武器装备的重任会落到他的肩上。

袁强告诉我们,第一代歼5和歼6的原型机是前苏联的米格-17和米格-19,而第二代歼7的原型机是米格-21,歼8是在了解米格-21的基础上研制的。两代机型差别不大。

组织改装J -10战斗机。

2013年,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在第十一届莫斯科国际航展上进行了精彩的表演。表演机是我国新一代主力战机之一,由我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这支飞行表演队是由袁强组建的。

J -10战斗机的战斗力标志着我国空军装备进入了一个新的水平。2009年,时任北京军区空军装备部部长的袁强受命组织北空J -10战斗机的改装工作。

袁强说,在很多方面和要求上,与过去的二代计算机相比,它的内容和技术水平更高,甚至它的一些结构和工作原理,包括一些系统的组成,都不是传统的二代计算机原有的概念。

如何组织训练和保障,是袁强改装新型三代战机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袁强说,在改装初期,只有8架飞机,几十名飞行员参与改装。就像司机有车才能培训一样,20个司机可以得到10辆车,两个人可以得到一辆车。你想弄5辆车,20个司机,都弄不到。飞机也是如此。

而且问题还不止这些,频繁的机械故障更是让袁强伤透了脑筋。

袁强说有许多早期的失败。往往飞回来就检查有故障,有时候还会飞。一架、两架甚至三架飞机坏了,三架坏了,剩下五架,两架坏了,剩下六架,对改装训练影响很大。一向冷静自信的袁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袁强说,那段时间,我经常通宵加班,以确保飞机处于良好状态,第二天可以拉出来登机。

J -10的改装任务周期是一年,在此期间,袁强和他的团队吃了很多苦。好在在研发单位的努力下,困难一点点被克服。然而,在袁强高兴之前,另一个问题出现了。

袁强说,那个单位的老机场跑道基本完工,该单位要重建。当时飞机数量从原来的8架逐渐增加到12架,后来又增加到18架。

返建是指飞机改装训练结束后,在规定时间内从训练场返回部队。虽然这是改造过程的收尾环节,但恰恰是这个环节,袁强再次遇到了困难。

袁强说,这18架飞机相当于18辆汽车。每架飞机都要状态良好,汽车容易做到,飞机难。许多飞机缺少设备,其中一些缺少发动机。所以要保证完全有保障,也就是能100%无故障升空。

飞机飞行一段时间后,发动机会返厂维修,当时的维修时间正好和返厂施工冲突。袁强说,在上级的支持下,发动机在部署后及时组装,同时飞机过去暴露的一些故障也全部排除。

2009年6月5438+10月5日是复工的日子。

经过无数次的考验和漫长的等待,这一天,袁强悬了整整一年的心终于落了地。

18飞机的启动是成功的。作为带队改装的组织者,袁强看到了这一幕,可以说,他内心的喜悦无法用语言表达。

袁强说,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的队徽,现在你看是六架飞机。原计划是五个,现在变成了六个。六个也是实际八一飞行表演队的飞行表演。有这个编队,后面衬托着地球,预示着我们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将走向世界。

为自己是南通人而自豪

尽管离开家乡已经40年了,袁强一直牵挂着他的亲人和家乡的发展。

采访中,袁强深情地回忆起家乡的点点滴滴。他说他家乡的水系很发达。闵沟连着一条横河,横河连着一条大河,大河连着大海,这是近代实业家张謇设计的。小时候,他经常和玩伴一起在河里钓鱼虾。

家乡有关心帮助他的同学,有对他很好的老师...虽然那些都是那么遥远,但从将军微笑的眼神中不难看出他是那么的想家,对家乡的眷恋。

2012年8月,袁强回到家乡,考察了南通江海电容器有限公司、江苏通达电源科技有限公司、江苏蛟龙重工集团,参加了“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座谈会,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袁强说,他一直以身为南通人而自豪。接受中央电视台七套《军旅生活》栏目采访。他第一句话就说:“我叫袁强,江苏南通人。”

家乡的水土,家乡的人文,造就了袁强宽厚、坦诚、谦虚、睿智的性格。

空军装备部研究室主任白说,部长是从一名军人成长为将军的。当他看到一个士兵在唱歌时,他非常高兴。有时候到了部队,他亲自上阵,指挥战士唱歌。

空军装备部办公室副主任严振源说,部长平时工作标准高,要求严。他看起来火冒三丈,说话声音很大,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很严厉的首长,但其实部长私底下还是很细腻很有爱心的。

空军航空博物馆馆长周洪亮说,他熟悉维修工作和士兵的日常生活。他们有相同的话题。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中,他放弃了部长、将军的身份,回到了当年当兵的状态,和大家一起生活、工作。

记者来到袁强的办公室采访他。在他的书桌上,有一架我国研制的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型战斗机模型,向我们展示了将军的远大志向。

袁强说,他一直把空军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视为神圣使命,把保卫祖国的蓝天安全作为毕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