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本、德国、法国的高铁技术各有什么优缺点?

2004年4月,国务院召开专题会议,提出了发展高速铁路和机车装备的重大方针:“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主要竞标方有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日本川崎重工和加拿大庞巴迪。当时公开招标,四家公司互相激烈争夺。当时只有中国有大规模的高铁建设计划,是完全的买方市场,所以铁道部把价格压得很低。第一次招标西门子没挺过来,先撤了,谈判小组回来就整体解散了。后来第二次,铁道部以极低的价格引进了西门子350km/h的车,又花了8000万欧元引进整车制造技术(这是很难得的,相当于虎口夺食)。此外,川崎重工的汽车和技术也是以西门子的价格低价引进的。

技术引进后,南车自己消化吸收,改进技术(这个比你想象的要难一点)。该车直接在京沪高铁上使用,试跑时时速486(志军亲自在桥上试驾)。我记得我爸打电话给我说这话的时候。即从此宣称拥有高铁的自主知识产权,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的出口到其他国家。

智君足智多谋。他的政策是所有零部件都必须在中国制造。即使中国暂时做不出国外的零部件,国外公司也必须和国内企业建立合资企业,才能进入采购名单。这一举措让国内众多厂商快速升级技术,完善整个高铁产业链。

以380系列为例,380A是川崎以CSR为主,消化吸收提高的技术。380B是中国北车主导的西门子技术,在消化吸收方面有所提升。380C是中外合资企业,相互融合。380D是国外技术,用来对380A和b形成外部竞争压力,同时我们还开发了CIT400 CIT500轿车。

具体来说,整车厂有五项任务:

1.车辆的总体设计

2.转向架生产

3.车身生产

4.整体装配

5.排除故障

总体设计是整车厂自己做,子系统设计是分包的。比如客室设计分包给一家专门做室内设计的公司。

转向架需要自己生产。但垫片、轮对、车轴等备件都是购买的。这很正常,这些应该不是车辆厂自己生产的。

车身需要自己生产。但是车身材料和加工设备都是外购的。这也是正常的行业分工现象。

最后的组装调试都要自己做,这也是实实在在的技术。

很多人认为自主就是什么都自己做,这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是不现实的,基本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做到这一点。说到打仗,我们想用的东西都能造,造出来就能用。成本是另一回事。这就叫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世界上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如美国、俄罗斯联邦、中国、法国,都没有了。在平时,你可以从任何一家给你力量的公司购买零件。但是也有西门子这样的巨头级奇迹,可以内部解决高铁上用的所有东西。基本上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分号的。这么牛逼的戴姆勒,宝马,也买轮胎。南车四方机车公司能让一辆车在E2上跑486迈,说明已经完全掌握了五大系统。

更具体地说,关于每个组件:

1.加工高铁车辆的机床大部分都是进口的。

轴承,基本上是日本NTN,日本NSK,德国FAG,瑞典SKF。

3.高速车轮,太重了,从2012开始投产,生产设备全部从欧洲进口。目前是国内唯一生产高速车轮的厂家。马钢的高速车轮项目已经停止。谢谢@袁青提醒我。

4.锦西车轴、核心加工设备、精锻机均从奥地利购买。

5、接触网、牵引供电系统。这是国产的,宝鸡宝得利电器制造。这也是高铁的一个关键核心技术。7月更新18:谢谢@newlifechou提醒。保德瑞的技术确实是从德国和意大利引进的,但是充分吸收,做了很多改进,所以也算是我们自己的技术。

6.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这是高铁的核心技术。它是由西门子和日立与中国铁路电气化局、中国铁路通信信号公司和北京和利时公司共同制造的。后来,铁通的CTCS-3列控系统被视为我们自己的核心技术。

7.运动控制系统:连接器、减震器、水泵系统,购自ITT公司。

8.轮对(转向架的核心部件)由山西祁智铁路设备有限公司(受太重集团委托)制造,80%的数控加工设备为进口设备。

9.铝合金车身。我国50MN以上的大型铝挤压机有23台,其中13是进口的。市场份额最大的公司是吉林迈达斯铝业,采用的是德国引进的技术。另外,山东丛林铝业有限公司,采用Xi安重机院设计的世界第一套万吨液压双作用铝挤压机,供应法国阿尔斯通,还是比较水平的。

10,250/350 km高速转向架,这项技术被中国自己攻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0参与单位中,有我的母校同济大学。

总的来说,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车辆制造、接触网/牵引供电系统、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其他部分也在慢慢改善。高铁要靠积累,没有几十年的产业积累是不可能做出顶尖的东西的。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在所有品类都达到前列,但是已经有一定的话语权了。还有一个同学在回答中引用了南车某副总工程师的一些挖苦话,但他没有听进去。那个男生的屁股有问题。

还有一点,关于网上常说的,外企掌握了核心技术,利润都是外企赚的。这其实印证了网上流传的一个观点:中国掌握了什么技术都不是核心技术。这句话很不公平。比如栗子,接触网/牵引供电系统、列车运行控制系统、250km高速转向架是核心技术?中国没完之前,大家都觉得这些技术深不可测,牛逼。做好了之后,大家的目光立刻转向了中国没有掌握的其他技术,好像这一块要么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件衣服,而且是高铁技术的废铁,没有利润,要么技术水平不高(比如网上有人说只做了250km的转向架,350km才是真正的高技术!)。不可否认,我们并没有掌握很多关键的零部件制造技术,但说“真正在金字塔顶端赚取高额利润的是国外厂商”是不公平的。再举个栗子做例子。众所周知,苹果的利润很高,但基本上苹果产品的零部件都是采购的。为什么外企做整体设计,全球采购无可非议?如果换到中国来做这份工作(整车厂和苹果差不多),很多人会下意识地认为“核心技术和金字塔顶端的利润还是掌握在外国人手里”?这是不公平的,也不符合事实。我们从很多国外公司采购过零部件,他们盈利很正常,但是否做到了“金字塔顶端的高利润”,还要看另外一个样子。对于我们的机械制造能力,不要自负,也不要妄自菲薄。要看到自己的进步,认识到那些不足,才能一步一步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