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相关的新闻
2011 2月21日,上海市经委宣布,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核心芯片“领航一号”日前在上海研制成功。作为中国自主建设的卫星定位系统,北斗项目受到外媒广泛关注,国产导航芯片的诞生被视为其相关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
国产导航芯片成为北斗核心
“领航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首款国产卫星导航基带处理芯片,将替代北斗系统中的国外芯片。“领航一号”由上海孔孚华龙微系统科技有限公司研制..这种芯片不仅已经完全国产化,性能和成本也明显优于国外产品。华龙公司市场总监杨红说,北斗导航系统原来的模块要2万元,现在可以降到1万元以内。北斗导航系统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定位系统。它与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和欧盟伽利略并称为世界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它的研制成功打破了国外卫星定位系统的垄断。
二代北斗挑战美国GPS
卫星定位技术的实际应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GPS引领卫星导航时代潮流。尤其是近20年来,卫星定位不仅成为美军在多场局部战争中赢得主动的“法宝”,还在民用市场获得了可观的利润。1994启动的北斗工程是20世纪初中国最重要的航天工程之一。
英国《今日中国防务》、美国《全球安全》等军事媒体指出,中国“北斗”基于“东方红三号”平台设计,太阳能电池板18.1米宽,总重量约2200公斤。从2000年10到2007年2月,从东经58度到东经140度共成功发射了4颗同型号卫星进入地球同步轨道。但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第一代北斗系统的覆盖范围和可靠性仍有不足。
经过几年的技术验证,中国航天部门于2006年底公布了北斗系统的未来蓝图。相信整个系统的主要技术参数将在项目的第二阶段得到改善,预计在“十一五”期间全面启动。特别是在战时生存能力方面,由于新系统将采用与美国GPS相近的信号频率,这必然会使潜在对手在干扰时“上得了船”,从而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
解放军将是主要受益者。
从技术角度来说,影响卫星定位系统效率的因素,首先是星上原子钟的精度,其次是导航芯片本身的质量。虽然国产芯片的具体细节尚未公布,但考虑到北斗和GPS系统在工作原理和功能定位上的相似性,有外媒推断其水平至少不逊于国外同类产品。据了解,卫星导航设备的市场份额目前被SiRF、Garmin、摩托罗拉、索尼、富士通等大型企业瓜分。
对此,有外国军事专家认为,随着北斗系统及其配套设施的逐步成熟,解放军必将成为主要受益者。如果中国军队,尤其是二炮部队,此前依赖国外卫星信号,一旦国产接收机投入量产,结合现有装备,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生产类似美国JDAM“联合直接攻击弹药”的低成本制导武器;这也意味着,大规模精确海空打击将不再是少数西方富国的专利。此外,北斗系统独特的短报文通信功能也将提高解放军三军的信息作战能力。
英国《今日中国防务》和美国《全球安全》分析称,虽然中国也是欧洲伽利略的合作伙伴,但中国实际上并没有放慢北斗系统的建设步伐。2007年4月14日,第二代导航卫星第一颗成员从西昌发射基地成功发射,而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去年底透露的消息,中国将在2008年使用长征三号甲火箭将至少两颗导航卫星送入轨道。根据该设想,北斗项目有望在2020年前建成包括5颗地球同步卫星和30颗中高轨道卫星在内的庞大空间网络,将超过俄罗斯和欧洲的同行,并赶上美国的下一代GPS系统。届时,世界卫星定位领域必将呈现“四分天下”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