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江对徐霞客及徐霞客游记研究的贡献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一、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1587 ~ 1641),江苏江阴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他走出书房,把他的爱送到山山水水,走遍全国。渡海东至罗家山,西至腾冲,南至广东罗浮山,北至盘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湖北、安徽、浙江、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13个首席书记,相当于今天的19个省(区、市)。他一生致力于旅游和调查事业。
徐霞客22岁开始旅行,56岁因积劳成疾去世前一年不得不回到家乡。他不畏虎狼,临危不惧。他三次被劫,多次食不果腹,但仍不屈不挠地继续奋进,显示出探险旅行家的雄壮。徐霞客一生致力于“名山大川问”[1]。他重走穷河,翻山越洞,访村访寨,考察各种地貌,记录下不同的奇观。徐霞客说:“过去人们渴望做官和土地,他们中的许多人继承了附属的协会。”[2]《愚公》即使被视为权威专著,徐霞客也绝不盲目迷信。关于龚宇“岷山引江”的结论,徐霞客经过实地考察,确认金沙江是长江的主要源头。他说“我不知道余的方向,但这是它危害中国的开始”。[3]要知道,这是从古至今唯一正确的结论。
徐霞客60多万字的游记(以下简称游记)是徐霞客日记中记录中国地理的杰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游记作品。游记开辟了地理学系统观察和描述自然的新方向。它既是一部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学巨著,又是一部描述我国风景资源的旅游学巨著,还是一部文字优美、语言生动的文学巨著,在国内外影响深远。它生动、准确、详细地记录了祖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地理景观。它为历史地理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英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这样评价徐霞客:“他的游记不是17世纪的学者写的,而更像是20世纪一个田野调查员写的考察记录。他不仅在分析各种地貌方面有着惊人的能力,还能系统地使用各种专业术语。”[4]游记为研究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开创了中国地理学对自然进行实地考察和系统描述的先河。
游记的内容非常广泛和丰富,从对山川河流、地形地貌的考察,到对奇峰怪洞、瀑布的探索。从动物和植物的调查到对手工业、矿产和农业的记录;从对当地风俗的了解,到对民族关系的关注,都有记录。起初,游记以其突出的文学价值吸引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被推崇为“古今最佳游记”。其实它涉及的领域之广,包含的科学内容之丰富,具有的科学价值之多,在中国古代地理学著作中几乎是无与伦比的。
第二,对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的历史评价
直到20世纪20年代,丁文江提出徐霞客游记的地理价值之前,300多年来人们对游记的欣赏大多集中在文学方面。人们确信游记的内容是真实的,说这本书“笔法直,不雕”,[5]“记下文章和安排当天的时代,直接讲述当时的情景,从未被描绘成文字,却是自然的,令人警醒的。”[6]他的手稿被当时的人们流传、复制,被誉为“人间真言、代笔记、奇言”。[7]人们还称赞游记在描写自然美景方面清新、隽永、朴实无华的风格,以及它统一和协调对象、感情和兴趣的风格。正如杨所言:“霞客之志,皆以景为据,不怕委烦。他们对描绘和点缀不感兴趣,他们渴望表达他们的感情,与古代的游记竞争。”[8]Xi·尤朴称赞徐霞客“笔法厚重,叙事风格鲜明”[9]
明清文人在游历考察时称赞徐霞客为“千古奇人”,其游记被称为“千古奇人”。【11】丁文江认为徐霞客是一种新的学风的开拓者和实践者,是现代地理学的先驱。明清学者将夏克及其游记评价为“奇书”,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丁文江夏克实证调查的科学精神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
在沈松泉20世纪20年代初标点的《徐霞客游记》中,有一篇丁文江的《徐霞客游记》。本文开头就指出:“钱穆斋[12]说,‘徐霞客游记是千古奇书。’看来他真的是徐霞客的心腹,但是看看他的所作所为。后来人们附和这个声音,异口同声地说,‘奇人,奇书’,但他们要么称赞他的文章,要么惊叹他的步法。除了潘慈庚,没有人能真正了解徐霞客。”[13]然后丁文江写道:“徐霞客游历过五岳、匡庐、百岳、黄山、天台、雁荡。所以,如果附近有五个游过其中几个的人,他们的朋友会恭维他是第二个下颏。这样对待徐霞客真的太没出息了!" [14]
丁文江在这篇文章中也说:“他非常热爱山川,但欣赏山川并不是他的唯一目的。再说了,近省有大把的山山水水可以欣赏,何苦受这么大的苦呢?他信佛,但绝对不是和尚,他以佛为归宿——况且他去的很多山都没有佛可拜。”[15]
第三,丁文江对徐霞客及徐霞客游记研究的贡献。
在丁文江之前,由于认识的局限,人们无法认可游记的科学成就,也无法剖析夏克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境界。丁文江留学日本和英国,学的是动物学和地质学,拿到了双学士学位。他是第一个从现代地学角度认识、分析和评价徐霞客及其游记的人,也是第一个确立徐霞客在中国和世界科技史上应有地位的人。
在沈松泉的《标点游记》中,丁文江写道:“...文章是夏克的来世,脚力是旅行的恒能,夏克的真精神不在此。”[16]
那么,徐霞客的“真精神”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丁文江编著的《徐霞客年谱》中找到答案:“然先生之游,不仅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次穷山恶水的起源之旅,一次大山的经脉之旅。这种“求知”精神是欧美人近百年来的特征,不是说先生280年前就习得了!所以,任何谈论先生的人,或者只是喜爱他的文章,或者只是使他感到惊奇,都不是真正能够认识先生的人。”[17]
丁文江高度赞扬徐霞客的“求知欲望”。为此,丁文江在《徐霞客游记》一文中说:徐霞客“不肯承附会,只好自观两江三山之真——这才是徐先生游历的真正目的。这种(求知欲望)——为真理而牺牲的精神,在18世纪以前的世界上是少有的,但是280年前的王先生就有了。这真的是我们学术史上最大的荣誉!钱穆斋信任他,与张骞、袁玄奘、叶绿初才一起拟定自己的作品。他恐怕是依恋木斋的。但是,按照我们的眼光来看,他的成就不亚于这三个人,但是他的精神却不一样,因为这三个人不是在奉承皇帝,就是在奉承佛祖。侠客纯粹是求知,求知不同于求人。”[18]
在丁文江的《重印徐霞客游记及其新编年史序》中,丁文江也以极大的敬意赞扬了徐霞客的勇气和献身精神:“若为秀才,则贼不惧,夷不可制,政乱不可动,走好自己的路,死了也。”[19]
丁文江在《徐霞客游记》一文中全面总结了徐霞客的地理发现:“①直到王先生,我才知道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流。王先生写的《江源考》不仅完全符合事实,而且提出了自己怀疑的理由,然后用自己的观察逐层加以证明和说明,最后说江源不易知,是一篇优秀的科学论文。(2)直到先生我才知道南盘江上游的来历(3)我才知道漓江(即红水河)、澜沧江、怒江是三条河,分别进入南海。(4)直到我先生开始,我才知道龙川、大营、槟榔河的来历。”[20]
丁文江在认真阅读游记后,深情地写道:“你可以知道研究云南水路的困难。像滇西南这种地方,河在深谷里,两边都是山(最低的山脊比河高六七千尺!),不能在河里航行。一条河每隔几十里就换一次名字;上层的人和下层的人,这条河和那条河的人,都是老死不相往来!要找出一条河流的源头和出口是极其困难的。”[21]
论游记的文学价值,丁文江的分析也颇有见地。丁文江觉得,很多爱读书旅行的人,往往是知道却不知道为什么。丁高度评价了游记的文学成就,并总结出游记的四个特点:
第一,观察细致真实。他批评一些文人观察自然的能力很弱,所以经常用套话来指责读者。比如他说,一座几尺高的陡崖,就被说成是“绝壁千尺”;周长几英里的湖被描述为“一望无际”。还有人说登泰山可以看东海,把汶河当黄河,更不值得嘲笑。丁文江说;“先生的一篇游记,自始至终,没有一句含糊的话;距离总是英里,英尺和步骤...关于地形、地质、植物、物产、矿业、军事、历史、风俗的一切都不重视。开始写的时候,自然是每一句都很实用,很详细,让人看腻了。”[22]
第二,名词的细致运用。丁文江认为,很多学者在描述地形时经常滥用名词。他称赞夏克的《姬祖山》,夏克把姬祖山的地形分为14种:阶地、山脊、阶梯、山谷、峡谷、青、平、林、泉、瀑、潭、溪、温泉。丁文江评价说:“这种分析精神确实是先生所独有的,所以在所有游记中使用的术语都没有重复和歧义。”[23]
第三,系统的理解。丁高度赞赏徐霞客的观察分析能力。他认为江源考和盘江考是很好的例子。他觉得阅读游记是“有序的、连贯的”。[24]
第四,欣赏的诚意。丁文江认为,系统地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很重要,但描述景点没什么意思。然后,“无论他的观察多么准确,他的分析多么详尽,系统理解得多么透彻,文章仍然是乏味的,无法引起读者的共鸣。”[25]
丁写道:“王先生依山傍水,所以即使是不爱旅行的人,读他的游记也要为之动容。”陈送他一首诗,说他:‘寻山如访友,远游如在身’,真能形容他欢喜忘返的天真。" [26]
在这里,不能不提到另一位学者,他就是潘磊[27]。在丁本游记中,丁文江把潘雷为游记所写的序放在最前面,其他旧序全部放在全书之后,这是一个创举。在几篇为游记写的序中,为什么丁文江只爱潘慈庚的序?答案可以在《丁本游记》第一页徐攀之后的评论中找到。丁认为,为游记作序的人虽多,但并没有真正理解徐霞客的真正含义。只是在《潘次庚》的序言中,首次陈述了侠客求知之旅的主旨。“能真正认识君子的才是”。[28]
整理徐霞客游记时,丁文江起初并没有看到徐攀,而是在梁任公(齐超饰)偶然读到潘磊的《隋初唐吉卷七》时发现的。这篇序是以前版本的游记所没有的,是梁任公推荐给丁文江的。在沈松泉的《标点游记》中,梁任公先生在序言中写道:“我的朋友丁文江对夏科研究最多。我以此序示之,他喜之,惊之,谓之好构。”[29]
于是,丁文江看到了之后的状态,丁用“狂喜”来形容自己的感受[30]。丁文江认为这是一篇最懂侠客真谛的序言。丁在自己的游记中写道:“因是此文第一篇,故移叶镌刻于卷二十序,以示区别。”[31]
从1921到1927,丁文江开始整理、整理、编纂徐霞客的游记、年谱、地图和各种附录。他找出自己在云南、贵州、四川地质考察的资料,与游记对照。在《徐霞客年谱》中,丁整理了的家世、生平事迹、游历经历、精神风貌、游记著述与流传以及前人对的评价。丁文江还在游记中整理了一套徐霞客旅行路线的*** 36地图,可谓史无前例。除此之外,丁还在《丁本游记》中放入了咸丰珍本中的徐霞客画像,使这幅画像得以流传至今。
胡适在《丁文江传》中说:“徐霞客三百年前为了好奇和求知而远游,他的精神的确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难得、最可佩的。”“当然,在你的脑海中,总有一个徐霞客独自在云南和四川南部探险和进行地理和地质调查旅行的“万里探险”的伟大例子激励着他。后来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新学到的地理知识,整理了徐霞客的游记,为他做了详细的地图,为他做了编年史。在编年史中,他赞扬了自己的重要发现,并纠正了《盘江考》和《江源考》中的一些错误。三百年前他就是这样报答骑士的恩情的。”[32]
胡适最了解丁文江对徐霞客的尊重。胡适说:“他最佩服徐霞客,最爱看他的游记。这次去西南,当然是带了《徐霞客游记》参考。后来(民国10年)在北京“文友会”上用英语给徐霞客演讲,特别称赞他是中国第一个发现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人。民国十五年,他在《小说月报》(卷十七)中特别称赞了这本前所未有的游记。他花了很多时间整理自己的游记,做了新的游记地图和非常详细的徐霞客年谱,1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33]
胡适写道:“丁在钧是我们新时代的徐霞客,这是我们公认的。他最遗憾的是徐霞客的《金沙江游记》失传,使我们无法得知他在300年前“对金沙江的直接观察”。可以说是你自己录了几句金沙江,意在弥补那个大缺点。”[34]
从胡适的上述文字可以看出,丁文江做了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整理徐霞客游记,分发地图,制作徐霞客年谱并出版。最重要的是,丁文江从现代地理学的角度明确了游记的科学价值。毫不夸张地说,徐霞客在中国地理发展史上受到重视,是从丁文江开始的。纵观徐霞客的同时代人或后人对徐的赞誉是“爱他的文字,或惊他”。作为地质科学家,丁文江对徐霞客进行了深入研究。翁文浩先生说...(指丁文江——作者注)对科学写作极为谨慎,除非完全信服,否则绝不会轻易发表。”。丁文江对徐霞客的认识和了解,乃至对游记的整理,都是一个过程,正如丁文江自己所说:“十六岁出国,二十六岁才归。十年没看过国书的人,一开始都不知道徐霞客的存在。辛亥从欧洲归来,从越南进入云南,将从云南进入贵州。叶的前任告诉他:‘你是学地理的,又擅长旅游,应该读读徐霞客的游记。徐友军是乡下人,举荐他也是你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35]
1914年,丁文江到云南考察。他“一个人在滇东、滇北走了200多天。当他累了的时候,他读他的游记,证明他所看到的。直到那时,他才惊叹于精力的充沛、调查的精粹和详细真实的记录。因为思考土地的知识,不是不知道。王先生工作努力,又是行家里手,足迹遍布全国,说话也是了如指掌。后人限于旧闻,无图可考,只知先生文章之奇,而说不上其经历在何处。我渴望收集新的图片,分成专门的页面,让读者根据图片进行认证,而不会有瞎蒙的感觉,而且收集的图片不多,不足以证明全书;回京后被职务所羁,无余力;只有在十年的夏天,我做了一个大概的计划,给了我老公一条旅游路线。我在北京文学联谊会上看过一篇英文短文,简述了他的生平。”[36]
黄在《徐霞客游记中的植物地理信息》一文中指出:“然而我遍观我国历史,不畏艰险险阻,不厌其烦地探索幽奇。比如下一季的徐霞客先生,真的是孤辉明月,自古只有他一个人。丁在军先生在于先生一个人的成功,他风雨兼程的努力,他博大的胸怀,他细致朴实的文笔,都深深打动了景培。那是要编一部编年史,图解明朝,既要展示先人的高调典范,又要让后来者知其所以然。”[37]
徐霞客和丁文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在他们对祖国山河的深厚感情上。三百年前,徐霞客亲自、客观、真实地报道了自然学会的书面报告,三百年后在丁文江实地调查证实了这一点。三百年前徐霞客对中国地质学的杰出贡献,三百年后中国地质学创始人丁文江经过仔细考证,给予了高度评价。徐霞客和丁文江都是杰出的地理学家,伟大的爱国者,值得学习的楷模。
丁文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地质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探险家。继徐霞客之后,他追踪徐霞客的旅行路线,用自己一贯的“科学精神”见证了徐霞客的发现,纠正了徐的一些错误,填补了前任留下的空白。
丁文江曾感叹:“穷人读先生游记二百八十年,只有一个潘次庚是他真正的知己!”[38]时至今日,丁文江难道不是徐霞客真正的知己吗?!不仅是真正的知己,丁文江还是近代唯一真正的徐霞客。
今天笔者只通过丁文江对徐霞客的贡献和游记来展示丁文江的成就。事实上,在丁文江短短49年的人生航程中,他不仅为我国地质事业的勘探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杰出贡献,而且在许多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2007年6月5438日至10月,在江苏省泰州市黄桥镇——丁文江的故乡,为纪念这位百科全书式的地球学家,举行了中国地质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丁文江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笔者有幸参加。在研讨会上,作者提出丁文江研究要系统化,形成合力;应适时成立丁文江研究会;建议黄桥镇和江阴徐霞客的家乡马镇结为姐妹镇。作者还建议对丁文江的研究应该称之为“丁雪”,因为丁文江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不仅仅是地学方面的,还有经济、教育、军事、文化、科技、历史、政治、旅游、考古、测绘、地图学、社会学、人类学、少数民族语言学等诸多领域。徐霞客的研究叫“徐雪”,红楼梦的研究叫“红楼梦”,郦道元和《水镜笔记》的研究叫“雪梨”。丁文江是我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奠基人,是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大师和社会学家。研究他的知识,称之为“丁雪”是恰当的。
参加考试,贡献力量
[1] [2]陈。徐霞客先生墓志铭。徐霞客游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版,1997年5月第3次印刷,11965438。
[3]徐霞客游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版1987,第3版1997,1128。
[4]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译本)第5卷,地学上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版,62。
[5]钱。许委托的游记。徐霞客游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版,1987,5月第3次印刷,1186。
[6]潘磊。徐霞客游记序。徐霞客游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版,1987,第3版5月印刷,1997。
[7]杨·。徐霞客游记序言二。徐霞客游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版,1987,第3版5月印刷,1997。
[8]Xi·尤普。徐霞客游记序。徐霞客游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版,1987,第3版,1997。
[9]杨·。徐霞客游记,序。徐霞客游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版,1987,第3版5月印刷,1997。
[10]钱(1582 ~ 1664)明末清初常熟人。字纳之,称穆斋,晚称孟措。明万历进士。崇祯初官制礼部侍郎。清兵南下,率先迎接投降,法务部侍郎主管刺史事务。他博览群书,擅长历史,他的诗在当时很有名。家中有一座绛云楼,藏书丰富,尤以明代史料大全闻名,清初毁于大火。著有《初学者集》、《学习者集》、《钢笔集》。有一本历代诗集。书籍的财富是一些珍宝。后来常熟藏书蔚然成风,与钱的倡导有很大关系
[11] [12] [14] [16] [18] [19] [20] [21] [22]
[13]丁文江。《徐霞客游记》一文。沈松泉《徐霞客游记》注释本。上海:上海人民书局,20世纪20年代,2
[15]徐霞客游记。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8 ~ 29。
[17]徐霞客游记。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版,前言:3。
[25]潘磊(1646 ~ 1708),清代初学,吴江(今江苏)王萍镇西港人。他师从徐芳和顾,对经典和历史、历法和音韵学都有广泛的了解。往来于与赵之间,与名士、文人交游。清康熙十七年(1678),国子监被赋予审查和参与编纂《明史》的职责,并担任《食货志》和《一传》的主要编辑。看不懂文字,担任日语讲经官,整理笔录和圣训,担任考官。利名而避名者,利众而终被浮躁所贬。然后南下游览天台、雁荡、武夷、黄山,各有一首诗。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帝准予官复原职,雷坚决不收。晚年研究音韵、象数,著有《雷音》、《隋楚堂诗集》、《文选集》、《别集》,以及顾的《日之录》和若干遗书。
[26] [28] [29]徐霞客游记。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版,徐攀:2。
[27]梁任公。徐霞客游记序。沈松泉对徐霞客游记的标点。上海:上海人民图书公司,20世纪20年代,3
[30] [31] [32]胡适。丁文江传。刘源出版公司,1986三月版,37 ~ 38,43。
[33] [34]丁文江。《转载徐霞客游记及其新书序言》。《徐霞客游记》。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版,1。
[35]竺可桢。地理学家徐霞客。北京:商务印书馆,37、40年2月第一版。
[36]丁文江。《徐霞客游记》一文。《徐霞客游记》沈松泉标点。上海:上海人民图书公司,1920年代,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