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的知识产权法怎么样?
吴,男,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基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研究会会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知识产权学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法院特邀顾问、最高人民检察院特邀顾问、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专业方向是民商法理论和知识产权法。
曹新民,男,出生于1961,湖北省汉川市人。1989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知识产权专业毕业。法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基地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著作权研究会理事,湖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术研究的主要方向是知识产权和民商法。代表作有《中国知识产权法典化研究》、《知识产权法》等五本书。主持国家、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小组、司法部、国家知识产权局、湖北、武汉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0余项,如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比较研究》、《构建知识产权产业化促进体系研究》、《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建立中国统一知识产权法院的研究》等。在海外发表了《21世纪知识产权法哲学的反思与重构》等多篇论文。在学术专著和论文中首次提出许多创新的新思想、新理论、新理论、新观点,多项学术成果获奖。2001至今,先后赴美国、日本、英国进行学术访问、考察和学术会议。
朱学忠,博士,法学院教授,民商法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中国知识产权学会理事、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武汉市知识产权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协会、武汉仲裁委员会仲裁委员会等。
主要研究方向: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制度的国际协调和知识产权战略。
胡,男,湖北老河口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法,主要课程为知识产权法。1993中南政法大学经济法专业本科毕业;1996中南政法大学民商法专业硕士毕业;200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教授,知识产权法硕士生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副主任、专职研究员,中国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知识产权保护国家研究基地,中国知识产权研究所所长,上海知识产权研究院兼职研究员,韩中知识产权法学会中国首席。在《法律研究》、《法学》、《法律业务研究》、《法律评论》、《日本知识产权法政策研究》等方面发表论文50余篇。,著有《无形财产权制度研究》(合著)、《权利质押制度研究》、《知识产权法比较研究》等多部著作。,并于2002年获得司法部法学教材和法学。
承担的主要任务是:
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环境下广播机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文化多样性的知识产权保护”;
3.教育部项目“知识产权基础理论研究”。
已公布的代表性结果如下:
1.《权利质押制度研究》,专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
2.《知识产权法比较研究》,专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
3.《无形财产权制度研究》,合著,法律出版社,2002年;
4.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现状分析,日本知识产权法律政策研究杂志,第12卷,2006年。
5.文化多样性与知识产权保护研究,韩国比较法杂志,2007年第2期。
6.《加入WTO对湖北品牌保护的影响及对策》,《湖北社会科学》(核心),2004年第2期。
7.知识产权法典化的现实与中国未来的立法选择,《法学(权威)》,2003年第2期。
8.“入世”后中国版权国际化的战略调整,《法律与商业研究》(核心),2004年第4期。
9.应对网络技术的挑战——“网络时代的版权保护”国际研讨会综述,《中国版权》,2004年第4期。
10.高新技术发展与专利保护创新,《科学与法律》,2004年第2期。
11.高科技发展中的知识产权制度现代化,《法律与商业研究》(重点核心),2005年第5期。
12.《完善我国权利质押制度的思考》,载《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核心版)》2005年第3期。
13.专利产品的修复重建与专利侵权的认定,法律(权威),第12期,2006。
14.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定位分析,《中国版权》(核心),2006年第6期。
15.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现状分析,北海道大学知识产权法律政策研究学报,第12卷,2006年。
16.《中国加入WTO后的版权战略分析》,《知识产权法政策研究》,北海道大学,2004年3期。
黄,女,1970出生,法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知识产权院院长助理,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人。从事知识产权法和民商法的教学和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基地。我校第一届(2004-2006)优秀青年讲师。
科研: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公共关系项目“知识产权制度改革与发展研究”子项目负责人,司法部重点项目“WTO与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和科技部研究项目“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法”主要参与者。著有《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法》(合著)、《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研究》(合著),参与编写《知识产权领导干部读本》、《知识产权法》、《中央党校教材》、《竞争法概论》等。在《法律与商业研究》、《法律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多次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复印资料》、《高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摘抄。
2004年被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法学院邀请为访问学者,2006-2007年被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肯特法学院邀请为访问学者。
李阳,男,6月1968日出生,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人。1990原中南政法大学法律系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1996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200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博士。主要学习民商法和知识产权法。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
出版专著《数据库的法律保护研究》、《知识产权的合理性、危机与未来模式》、《互联网知识产权法》、《无形竞争——知识产权热点难点问题研究》等,合著《竞争法通论》,在《法律业务研究》、《现代法律》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彭,男,湖北潜江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副主任、专职研究员,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1990毕业于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从1990到1999,就职于葛洲坝集团公司,为祖国的水电事业奉献了青春。后来与法律结缘,有幸遇到名师。先后获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民商法学硕士学位(2002年)和博士学位(2006年)。2002年7月至2006年5月,在武汉理工大学法律系任教。2006年6月调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近年来出版专著一本,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2008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我热爱文学,我的人生理想是成为一名散文作家。
代表性成就(单独):
1,《商标法符号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7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
2.《商标法基本范畴的心理分析》,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2期。
3.《商标法基本范畴的符号学分析》,载《法学研究》2007年第1期。
4.《商标混淆类型分析及我国商标侵权制度的完善》,《法学》2008年第5期。
5.《商标淡化的证明标准》,法律,2007年第2期。
6.商标显著性新探,发表于《法学》2006年第2期,全文转载于《民商法》2006年第9期。
7.《论混淆的可能性》,发表于《法律科学》第10期。1,2008,并全文转载于《民商法》2008年第4期。
8.商标反向混淆探析,发表于《法律与商业研究》2007年第5期。
9.“商标反混淆论”——“蓝色风暴”商标侵权事件”,载《知识产权法律政策研究》2008年3月第20期。
10,侵犯商业秘密的诉讼时效规则初探,知识产权2001第6期,全文转载于《全国人大民商法》2002年第3期。
11,从美国最新案例看客户名单商业秘密属性的认定,CSSCI第1号,2003年,全文转载于《民商法》2003年第5期。
12,再论必然告知原则,发表于《知识产权》2003年第6期,全文转载于《民商法》2004年第3期。
13,《论商标权的原始取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14,公共产品与版权保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15,数字网络环境下的复制与版权,梁慧星,编著。:论民商法,第32卷,法律出版社,2005年。
获得的奖项:
1,商标法符号学分析:2008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
2.商标法的符号学分析:2007年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
3.传统商标显著性理论述评:中国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会2005年年会优秀论文奖。
4.论商业秘密不可避免披露原则:湖北省法学会经济法专业委员会2002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一等奖。
主持话题:
1,国家知识产权局软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外观设计保护特别立法模式研究”
2.国家知识产权局软科学研究项目“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