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有什么积极作用?
第二,中国对外贸易经历了建国后近30年的长期低迷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为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据商务部统计,从1990到2006年,中国累计进口额高达4.2万亿美元。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拉动经济增长,外贸出口与投资、消费一起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促进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机电产品出口已占出口总额一半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占近30%;
(3)创造就业机会,与外贸直接相关的从业人员近1亿人;
(4)增加财政收入和外汇储备。进口税收占全国税收收入的1/5,是仅次于国内增值税的第二大税源。国家外汇储备已超过6543.8+0,000亿美元,提高了抵御外部经济风险的能力;
(5)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经济建设服务。国内能源、原材料、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口占进口总额的90%。
4.但就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和对经济的深层次拉动作用而言,我们与美、德、日等世界贸易强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深刻把握贸易大国和贸易强国的本质内涵,加快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将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五、衡量贸易强国的标志:结构第一
交易权和交易权是一组相对的概念;
1,既有定量依据,也有定性指标,定量和定性指标也是相对的。
2.据此,我们认为贸易大国主要考虑贸易数量,而贸易强国地位主要考虑贸易质量。
3.贸易强国的标志是贸易结构的不断优化,包括贸易条件的不断改善、贸易主体的积极表现、贸易内容的不断丰富、贸易竞争力的不断提高、贸易市场的多元化。
4.在进口方面,我们主要进口一些资源和低附加值产品,以满足国内经济增长的需要。在出口方面,我们通过出口高科技和深加工产品来延伸产业内的链条,并将更多的附加值放在中国。通过开发和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产品和企业在世界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企业具有更高的管理水平和更高的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能力。
6.中国是贸易大国:当之无愧。
(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外贸进出口体系的建立、健全和完善,更重要的是来自市场的积极因素和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新动力,我国外贸实现了快速发展,实现了三大跨越:
1,1986纺织服装产品取代石油成为第一大出口产品,标志着中国摆脱了以资源为主的出口结构,进入了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时期;
2.外贸出口结构在1995发生决定性变化,机电产品首次超过纺织服装产品成为我国第一大出口产品,推动外贸出口分别迈上1994和2000的台阶。
3.世纪之交,中国抓住入世和以IT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制造环节向中国转移的机遇,大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促进外贸增长的新格局。2004年,我国外贸进出口规模突破6543.8+0000亿美元,对外贸易实现第三次跨越。
(2)十五之初,中国货物贸易额世界排名第六,已经开始被世界舆论称为贸易大国;当我们站在进入“十一五”的重要时刻,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跃升至1,7606.9亿美元,相当于“十五”初期2006年5438+0的3.4倍,不仅实现了中国外贸史上的重大跨越,而且在世界货物贸易中排名第三。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中国对外贸易自2002年以来连续5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
2.与此同时,围绕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这条主线,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也在悄然改善。
3.从2001到2005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从90.1%上升到93.6%(1980年,工业制成品仅占我国出口总额的49.7%),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从44.6%和17%上升。同期,初级产品占中国进口商品的比重从18.8%上升到22.4%。
4.中国初步形成了以20个城市、25个基地、12种商品、1000家企业为重点的“科技兴贸”推进体系,培育了海尔、联想、TCL、华为、中兴等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企业集团和自主品牌。中国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达到52%,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全面增长。
(3)对外开放的中国,现在已经完全进入了国际贸易的康庄大道,快速前进,不断刷新着一个又一个的历史纪录:
1.继2004年对外贸易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后,200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再次跃升至142265438+2亿美元的峰值,其中货物出口总额7620亿美元,而中国贸易顺差创造了102亿美元的最好成绩,中国外汇储备增加。
2.而且,激动人心的阿拉伯数字在2006年再次被放大:2006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654.38+0.76069亿美元,同比增长23.8%;其中,出口9690.8亿美元,增长27.2%;进口791,61亿美元,增长20%。
3.与之相对应的是,外贸顺差打破了2005年创下的年度纪录,达到6543.8+0774.7亿美元,增长了74%,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6543.8+0000亿美元。“中国制造”,在大步走向国际舞台的过程中,勇敢地把自己的国家放在贸易大国的突出位置。??中国要成为贸易强国:任重道远。
(1)中国看似世界贸易大国,但还不是“贸易强国”。中国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国际层面看,我国出口产品附加值低、效益低,企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与美、德、日等贸易强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1,总量大国,人均小国;货物贸易大国,服务贸易小国。
1.1.目前中国人均贸易额只有1354美元,而世界人均贸易额是2400美元。
65,438+0.2.其中,美国人均贸易规模为8427美元,日本为7136美元,韩国为7920美元。中国只是贸易总规模的大国,人均贸易规模的小国。
1.3,同时也是货物贸易大国,服务贸易小国。虽然中国服务贸易正以年均16%的速度增长,但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仅占全球出口总额的3.4%,而进口却占全球进口总额的3.6%。
1.4.虽然我国也进入了世界服务贸易大国的行列,但与经济规模和实际需求(包括货物贸易)相比,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仍然滞后。
2.一个贸易总量大国,一个贸易结构弱国。
2.1.虽然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明显改善,但在高技术商品领域,我们仍然是净进口国,中国对外贸易仍然呈现出依靠出口低附加值消费品换取资本产品的格局。
2.2.从世界经济分工来看,我国外贸出口在加工贸易中占有很大份额,且大多处于加工下游的低利润环节。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都比较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只占29%多一点,有影响力的品牌很少。是有形商品大国,无形品牌小国,是贸易量大贸易结构弱的大国。
2.3.从理论上讲,在要素禀赋上,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仍主要体现在劳动力要素供给充足,相对而言,资本、技术和知识要素供给不足;尤其是密集使用技术和知识的产品的生产,并不具备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
2.4、根据国际分工中不同贸易伙伴的比较优势,中国大部分产业(甚至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和贸易)仍处于低端分工。
2.5,也就是说,在国际分工的低端位置,中国的产品或生产环节具有国际竞争力;但在中高端分工上,中国的产品或生产环节总体上不具备国际竞争力。
3.数量巨大,效益低下。
3.1.中国大部分出口都是加工贸易的形式,国内的收入只是微薄的加工费。即使是近年来异军突起的电子信息产品,也有很大一部分只是为一些跨国巨头代工加工。
3.2.由于我国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出口商品,加之长期坚持“出口创汇”的指导思想,出口产品数量增加,但价格下降。
3.3.出口产品价格的普遍下降,加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导致外国对中国提起的反倾销案件越来越多。
3.4.很多外贸企业规模效益低下,出口竞争过度,与人讨价还价,靠退税勉强微利或生存。出口效率低下给中国经济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3.5,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很多出口企业只能靠出口退税生存,给政府财政造成了沉重的压力,也给对外贸易保护主义者提供了借口。
4.地区结构和企业结构发展不平衡。
4.1.中国东南沿海成为出口大赢家,但西部并不理想。例如,2005年前10个月,东部10个省市的出口占全国份额的91%,而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四省的出口增幅都在20%以上,但与此同时,几个中西部省份的出口却在萎缩。
4.2与此同时,中国本土企业并没有摆脱低利润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恶性竞争。中国出口表现的亮点仍然主要来自外资企业,尤其是独资企业。数千万农民工仍未能合理分享经济增长的蛋糕,中国企业仍处于国际反倾销的阴影之下。
5.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5.1.中国通过引进大量先进适用技术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但国内企业创新能力没有同步提升,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在主要国家中仍处于中下水平。
5.2.创新能力弱,加上技术水平低,劳动力素质低,严重限制了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提升。
5.3.要改变我们用6543.8+00亿条裤子换来一架波音飞机的尴尬,需要在制度和技术创新方面做出更加艰苦的努力,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
6.总之,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中国在四个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6.1.贸易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6.2、核心竞争力不强,缺乏自有品牌和营销网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还很少。
6.3.出口产品层次低,许多产品仍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低。
6.4.一大批管理水平高、综合实力强、能够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企业尚未形成。
行知部落——为什么中国还不是贸易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