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行业“供给侧”如何改革?

花木行业“供给侧”如何改革?

根据国家林业部门的资料,全国约有600亿株苗木,但每年可利用的苗木只有250亿-300亿株,可见产能过剩的严重性。杭州元昌商务咨询有限公司CEO吴说,“这两年苗木销量下滑一方面是受宏观经济调整大趋势的影响,但更多的是供大于求的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性矛盾。”近年来,曾被誉为实现美丽中国梦最具活力行业的园林花卉行业正迎来一波又一波的低潮。结合国家“十三五”时期的整体规划和花木行业“供给侧”改革热潮,笔者关注了花木行业从2016开始涉及的各个环节都发生了变化的现象,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现象一。抓住机遇,调整和改造花木产业。

专家分析,花木行业的三大痛点背后有三个困境:一是行业管理缺失。花木行业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大多数行政部门没有专门的花木行业管理机构,花木行业社会组织不健全,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二是缺乏产业扶持政策,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选育、技术研发等与花卉产业发展相关的基础性公益事业支持不足,市场建设、物流配送、社会化服务等产业基础设施支持不足,花卉品种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和品牌创建缺乏鼓励性政策;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花木大数据统计不完整,生产供给和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

调整产业结构,首先要消化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企业,加快创业创新步伐,把产业从增量扩能转向调整存量、优化增量。转方式是从规模速度的粗放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益的集约型增长。增权是指产业发展不仅依靠传统增长点,还要探索新的增长点。

现象二,借助旅游花木卖风景逐渐成为“新宠”

2010年,谢德兵的公司看好当时重庆火热的苗木需求市场,将500亩土地流转给沙坪坝区凤凰镇湖南坝村,投资建设苗木基地。在两三年的时间里,公司投入数百万元,在这个基地培育了数十万株用于城市绿化的树苗和树木。让公司惊讶的是,当幼苗可以出土卖钱的时候,需求方却变了,不仅市场萎缩,价格也翻了一倍。一时间,这些幼苗成了“烫手山芋”,这也让运营了5年的基地陷入了困境。

2015年初,面对困难,谢德兵花了一段时间,出去考察,看到一些苗木基地利用花卉搞观赏旅游,赚了不少钱。这启发了他,为什么不投点钱,把原来卖苗木花卉的基地改造成卖风景的。

确定改造目标后,他开始按照休闲观光的要求,筹集资金对培育的花卉苗木基地进行改造。2065438+2005年9月23日,苗木基地改造成“遍地鲜花”,正式接待游客。

“没想到花海这么吸引游客。”谢德兵说,开园后,重庆主城区等地的游客挤满了花海,最多时一天接待游客3万多人。开业后1个月内,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

现象三:借助电商改变花木供应

如今,电子商务已经成为继批发零售、产地拍卖交易之后,花木正在兴起的又一重要交易模式。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购物习惯,也改变了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各地的花木生产,供给结构悄然发生了变化。

例如,在今年4月的中国长兴花木采购大会上,花木企业通过中国园林网的园林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实现了“线上线下”市场的有机对接,从产品质量、品种选择、物流配送、包装四个方面影响花木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推动苗木产业向高质量、高标准的精品路线转变,调动苗木种植户的积极性具有一定意义。

现象四:借助市场大力发展家庭园艺

在景观花木需求持续增长的同时,家庭园艺市场也悄然启动,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家庭园艺设计,对家庭园艺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据花木市场统计,家庭园艺占花木市场总销售额的近30%。作为花卉行业的新秀,家庭园艺逐渐在花卉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成为花卉消费新的增长点。在网上,家庭园艺消费金额不容小觑。据统计,淘宝上家庭园艺产品的日成交额在200万元左右。所以现在全国各地的花卉市场都非常重视家庭园艺市场,积极改造,包括优化存量、升级提档、引导刺激消费等。

现象五,借助金融花木产业造势

长期以来,农村资产难以认定和农民融资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那么为什么农民正在养护的苗木不能成为抵押物呢?北京农交所总经理刘峰表示,评估价格难、抵押物难认定、无产业链,是农村资产难以进入投融资市场、农民缺乏“活钱”的主要原因。

据统计,北京苗木存量价值约300亿元。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造林面积98万亩,基本完成百万亩造林主体工程。根据市园林绿化局的数据,到2020年底,北京将再增加38万亩平原森林。这意味着未来幼苗总数会变大,估值会更高。

为了唤醒这些沉睡的资源,自2015起,农交所开始以自有资金搭建平台,邀请评估机构、银行、保险公司、园林绿化企业推出苗木抵押融资可行方案,解决苗木评估、苗木抵押、苗木监管、苗木流通等棘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