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软件工程专业

分类:计算机/网络> & gt软件> & gt其他软件

分析:

一、培训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能够系统深入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和软件工程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开展软件规划、设计、开发和应用的相关企事业单位或* * *机构从事计算机软件规划、咨询、监理、生产、软件技术研发、软件应用系统维护等工作。

二、栽培规格

本专业学生应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其应用的基础理论,建立软件工程必备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工作技能,包括计算基础理论、计算机系统及其软硬件接口、系统软件和工具软件、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工程方法和工具等。经过四年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知识和工作能力:

1.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2.掌握软件系统分析、设计和描述的基本方法,具备软件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

3.了解信息系统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技术方法和法规;

4.具备软件系统规划、设计、咨询、软件测试与评估、软件工程管理和系统运行管理的基本能力;

5.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6.精通一门以上外语,具有较强的专业外语读写能力;

7.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计划学制、最低毕业学分、学位授予。

计划学制:本专业实行学分制,一般为四年,允许提前毕业和延迟毕业,具体按学校相关学分制管理规定执行。鼓励学生学习双专业、双学位和辅修科目。

最低毕业学分:162

授予的学位:工程学学士。

四、课程要求

1.全校公共* *课程分为必修课(34学分)和选修课(11学分)。公共必修课必须修满34学分。公共选修课应修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类课程4学分,社会科学2学分。就业指导课以讲座形式进行,4-6节课,占1公共选修学分。

2.学科基础课* * * 52学分,包括基础课和专业课,要求学生修完。

3.专业必修课* * *总学分21,要求学生完成全部课程。

4.选修学生必须至少修满34学分,其中限定课程模块为必修,不足学分可从选修课程模块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模块中选择。

5.《前沿讲座》是一门以学科为导向的课程,以讲座的形式安排在每学期进行。

6.《职业指导课》以讲座形式进行,4-6节课,占1公共选修学分。

7.本专业共有6门双语教学课程(课程计划表中课程名称以*标注),本专业不再单独开设专业英语课程。

8.课程表中的课程名称首先是综合设计课程。

9.专业技能与实践* * *是8学分。学生可在课程结构比例表中自主选择课程设计内容或专业实践。如果他们选择专业实践,他们必须参加至少2门课程设计。

动词 (verb的缩写)课程结构比例表

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学业成绩占总学分的比例

所有公共* * *课程(45学分)和公共* * *必修课程784 26.3% 34 21%。

公共选修课170 5.7% 11 6.8%

学科基础课(51学分)专业基础课558 18.7% 27 16.7%

专业基础课490 16.4% 24 14.8%

专业必修课353 12.9% 18 11.1%

专业选修课578 20% 34 21%

专业实践或专业技能与实践课程8周8 4.9%

毕业论文(设计)12周6 3.7%

总计2933/18周100% 162

100%

六、课程计划表

课程类别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研究

分钟

关于几个小时、学期、教学周和每周小时的笔记

辅修:1

双学位:2

双学位:3

关闭

计算

论现实

建12345678

16

周18

周18

周18

周18

周18

周18

第六周

整个学校

男性* * *

必修课

大学英语

3602001大学体育4 144 144 2春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论5.5 126 72 54 4-3春秋时期

2601021思想道德修养1 36 18 1-1

01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2.5 54 36 18 2-1

220001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 36 36 2

2100058法律依据

3106020军事理论2 2W 2W

小计34

786

选修

自然科学2班34春秋2

人文社会科学4 68 2春秋

春秋时期第4 68 2条

1 4-6就业指导课程讲座

小计11 170

学科基础课+010202-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概论1 16 1

2209306-7高等数学(一)9 204 204 0 6 6

2209312线性代数3 48 48 3

2209313概率与数理统计3 54 54 3

普通物理5 144 108 36 4/1 2/1

2110202-2高级语言程序设计5 92 64 28 4/2 1

1 0散落在春秋两季的前沿学科讲座。

小计27

558

专业基础2110307电路与电子4 79 63 16 3.5/1

2110208 *数字电路4 70 56 14 3.5/1

2110210计算机组成原理4 79 63 16 3.5/1 1

2110209汇编语言编程3 61 45 16 2.5/1 1

2110301离散数学(一、二)5 122 9032 2.5/1 2.5/1

2110203数据结构4 79 63 16 3.5/1 1

小计24

490

专业必修课2110415软件工程方法论3 54 54 3 1

2110204 *操作系统3 65 51 14 3/1 1

2110417 *计算机网络3 65 51 14 3/1 1

2110206 *数据库系统原理3 65 51 14 3/1 1。

软件管理项目3 50 40 10 2.5/1 1

2111406 *算法设计与分析36551142.5/13

小计18

364

选修课

限定课程模块2110205编译原理36551142.5/13

2110211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3 54 40 14 2.5/1

软件工程项目测试与评估3 48 32 16 4/2 1

面向对象技术3 61 45 1 6 2.5/1 2

软件设计模式2 36 36 2 3

中间件技术2 34 24 10 1.5/1 1

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2 36 36 2 2

软件设计案例分析与软件工程实践2 42 32 10 4/2 1

2114404计算机安全技术3 48 48 6 2

计算机系统结构3 48 48 6 3

系统集成和工程设计2 40 30 10 5/2 2

小计28

512

可选课程模块JAVA编程2 38 24 14 1.5/1 2

可视化编程2 36 36 2 2

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3 50 40 10 5/1 3

大型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设计3 46 32 14 4/2 1

数据仓库和决策支持技术

互联网的原理和应用2 36 36 2 2

网络协议和软件3 62 48 14 3/1

电子商务概论2 36 36 2

管理模式和方法介绍

组合数学2 36 36 2

计算方法3 54 40 14 2.5/1

典型操作系统内核的分析与设计3 50 40 10 2.5/1

管理信息系统3 62 48 14 3/1 2

网页制作技术及应用2 36 36 2

小计34 710

专业技能和实践

(6-10学分)大型项目综合设计2 1W双学位双学位学生至少要修2学分。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2 1W

编译原理2课程设计1W

数据库技术课程设计2 1W

网络系统集成课程设计2 1W

计算机组成课程设计2 1W

微机及接口课程设计2 1W

小计14

专业实践专业实践8 8W 8W

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6 12W 12W 23

七、双专业、双学位、辅修专业说明

本专业招收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分辅修、双修、双学位。完成规定的课程学分后,学生可获得软件工程辅修文凭或第二专业文凭或工程学士学位。

1,培养目标

本专业辅修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适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需要,具有良好的计算机科学素养,具有一定的自学、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够系统、深入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应用、软件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专业知识和基本工作技能的第二专业人才。辅修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与计算机科学应用中的技术与软件工程技术专业一起从事专业科学研究和计算机辅助应用工作,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信息领域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发展,以及在企事业单位或技术或行政部门从事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开发、运维及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工作。

本专业双专业双学位培养能够系统、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和软件工程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和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能够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事业单位、技术和行政部门从事计算机科学教育、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和系统应用的高级专门科技人才和项目管理人才。

2、培训规格和教学安排

该专业辅修学生主要来自我校或石牌六中非计算机专业。未成年人教育原则上为两年,从第二学年开始到第三学年结束;在为期两年的辅修教育期间,学生必须根据规定的课程指南完成至少35个学分。这个专业的第一门课是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等等。

本专业双专业双学位学生学习期限原则上为三年,从第二学年开始至第四学年结束;双专业学生须修满至少55学分,且须修满专业课程计划选修课模块中选课指引所示的学分;双学位学生必须修完双专业,双学位学生必须在双专业基础上修10学分。

本专业双专业双学位的主导(或平行)课程有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线性代数与概率论、电路与电子基础等。

在专业教学课程计划中,备注栏中的“1”标注为辅修课程,“2”标注为该专业的双学位课程,“3”标注为双学位课程。

八、课程简介(另发)

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