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何?
一、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状况
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和灵魂,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的焦点和战略制高点。为了抓住发展机遇,确立在全球软件产业链中的有利地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根据本国国情制定了软件产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比如美国走“全面领先”的发展道路,占据全球软件产业链最上游的位置,以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规范和引导位于中下游的软件产业门类,瞄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赢得巨大的产业利润。日韩充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走“国内优先”的发展道路,主要针对国内市场,出口在国内软件产业总量中占比很小。以色列强调发展软件产业,充分发挥俄罗斯移民的智力资源,将世界领先的军用软件技术知识转化为民用,从而在数据、信息安全、无线通信等软件细分市场取得领先地位。爱尔兰利用其低企业所得税政策吸引跨国公司在爱尔兰建立生产基地,逐渐成为软件跨国公司在欧洲的运营中心和软件集散地。印度避开了国内市场狭小、信息基础薄弱的“先天不足”,大力发展软件外包服务和离岸开发业务。大型软件企业为跨国公司承包价值链中的高端产品和服务,中小型软件企业提供解码、编程、测试等价值链中的低端服务,创造了相对较大的软件出口量。
相比之下,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明确的软件产业发展目标和战略,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发展环境还没有优化。此外,国产软件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还不能为国民经济提供足够的支撑,这使得中国在软件产业发展上处于发达国家和周边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夹缝”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越来越大的趋势。从长远来看,如果不从根本上加快软件产业的发展,中国将失去占领国际竞争制高点的良机,形势的紧迫性和严重性可想而知。
(一)在全球软件产业中的地位较低,与周边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2000年全球软件和服务业市场总收入为5960亿美元,其中中国软件产业销售额为71.7亿美元,占全球软件产业总额的1.2%,相当于美国1.4,日本1.8,爱尔兰1.8。
表1中国在全球软件产业中的地位
(单位:亿美元)
中国,美国,日本,爱尔兰,印度,韩国,全世界。
1999 53.2 2200 540 84 67.5 59 5274
份额1.0% 42.0% 10.2% 1.6% 1.3% 1% 100%。
2000 71.7 2400 572 89 88.5 83.2 5960
份额1.2% 40.2% 9.6% 1.5% 1.48% 1.39% 100%。
资料来源:中国软件行业协会:2000年中国软件行业研究报告,2006年4月5438+0。
从总量和占比来看,2000年,中国软件业在全球市场的份额虽然与印度、韩国等周边国家差不多,略低于爱尔兰0.3个百分点,但看起来差距不大。但是,从软件产品的质量、软件开发的标准化程度、软件出口或满足国内市场的程度来看,中国与这些周边国家和爱尔兰有很大的差距。例如,单就出口而言,2000年中国的软件出口额约为4亿美元,仅为印度的1/15。中国软件产业在全球市场的地位和与周边国家的差距,与中国作为21世纪最具潜力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不相称。
(二)软件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较低,发展速度不能满足国家信息化的要求。
2001年,我国软件产业总量占GDP的比重为0.78%,远低于发达国家6%、韩国1.96%、印度16.7%的平均水平,与国家信息化对软件产业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从1996年到2001年,中国软件产业国内市场增长率分别为46.8%、31%、26.4%、27%、33%和34%,年均增长率约为30%。虽然高于世界软件业的平均增长率,但比印度软件业起飞时低20%。
(三)软件产业发展空间巨大,但国产软件的市场份额十分有限。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这无疑为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需求,软件产业的发展空间非常大。然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形成对国产软件的有效需求,反而促进了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比如微软在中国的业务两年增长了2.5倍,是微软在全球增长最快的部分,而国产软件的市场份额只维持在30%左右。一方面,我国软件产业几乎处于全球软件产业链的中下游,在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的开发上受制于人,在国内市场的国际环境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另一方面,目前的政府采购非常重视尽可能节约财政资金,但对通过启动政府采购为国产软件创造市场空间不够重视,未能给予国产软件强有力的实质性支持。
(四)缺乏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核心竞争力弱
为了保证安全,俄罗斯、白俄罗斯等一些国家的军事部门完全使用自己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然而在中国,国外软件产品占据了国内2/3的市场,其中系统软件几乎没有中国自主版权软件的一席之地,国产配套软件更是凤毛麟角,应用软件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核心技术和软件产品,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不仅使大量利润流入国外企业,严重影响我国软件产业的积累和回收能力,也严重威胁我国的信息安全。一个国家的信息产业是在其他国家提供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长远来看,对国家利益和国防安全是非常危险的。
(E)工业发展基础薄弱,无法与跨国公司竞争。
据CCID(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统计,截至2000年底,我国从事软件开发、研发、销售、维护和服务的软件企业约3000家,软件企业总数约5000家。
中国软件产业的规模结构以中小企业为特征。50人以下的企业约占55%,50-200人的企业约占42%,1000人以上的企业只有十几家,如中软股份、东大软件、用友软件、北大方正等。2000年,中国软件业人均产值不到654.38+0.5万元,而微软的年人均产值却高达62万美元,这说明中国软件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处于较低水平,市场竞争力不强。
人才短缺、结构不合理是导致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的重要因素。目前全国软件技术人员约1.9万人。此外,30万人从事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和教育。然而,我国绝大多数软件技术人员从事程序开发、技术支持和服务,软件产业发展急需的系统分析师、架构师、高级工程师、项目经理和技术工人数量十分匮乏,不能满足软件产业发展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典型的知识型行业,缺乏急需的专业知识型人才,再加上“一低两高”(劳动生产率低、人力成本高、开发成本高)的现状,发展速度慢也就不足为奇了。
(六)国家软件产业政策的实施还存在许多问题。
国务院《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对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要看到,近两年过去了,这个文件规定的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实,在执行过程中也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在投融资方面,这个文件规定的国家支持的软件产业创业投资公司和投资基金还没有成立。由于软件企业固定资产少,无形资产比重大,缺乏可抵押或质押的资产,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在软件企业上市方面,国家各部门制定的政策法规相互矛盾,现行政策法规阻碍了软件企业上市融资。同时,由于软件企业规模较小,早期R&D投资过大,R&D费用难以转化为固定资产,与传统制造业盈利模式不同,发行股票规模无法放大。因此,在目前实行股票发行核准制的情况下,证券公司推荐软件企业发行股票的热情不高,软件企业上市存在实际困难。此外,国务院18号文件对软件企业资产评估中无形资产占净资产的比例以及软件企业境外上市融资缺乏详细规定。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现有的软件产业政策是从软件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和自产软件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来界定软件企业,而不包括软件服务业、软件产业孵化器、软件企业的分支机构和国产软件的代理商、分销商。实际上,软件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和要素都处于不对等的地位,导致某些环节发展滞后,成为整个软件产业发展的“掣肘”。
关于软件采购,目前政府采购主要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对通过政府采购为国产软件发展创造市场空间的政策目标考虑不够,缺乏指导政府采购的标准规范和产品服务目录。
关于知识产权的保护,版权法的实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根据SIIA(软件与工业信息协会)的调查报告,越南和中国的盗版率全球最高,1994的盗版率分别为100%和97%。随着政府对知识产权的重视,近年来两国盗版率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98%和91%左右。据统计,从65438年到0999年,中国软件业因盗版损失超过6亿美元。高盗版率不仅严重制约了国内软件企业的发展,损害了国家形象,也严重影响了跨国公司和风险投资进入中国的积极性。
二,中国软件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中国软件产业处于发达国家和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夹缝”中,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在软件产业国际竞争的前沿将无所作为。上世纪90年代末,印度在国内经济相对较差的基础上实现了软件业的快速发展,在高科技产业和知识经济的核心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印度在没有明显优势的情况下实现了软件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而中国呢?印度无可比拟的国民经济信息化、信息产业规模、国内市场潜力和综合经济实力,无疑增强了中国发展软件产业的决心和信心。
研究美国、日本、韩国、印度、以色列、爱尔兰等国家软件产业的成功发展路径,可以发现软件产业有着不同于一般制造业的规律。许多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如机械电子、汽车等。,基本上呈现出“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规律。但是,软件产业在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时发展是完全可能的。这主要是因为推动软件业成功的关键资源不同于传统制造业。传统制造业成功的关键资源是资本,而软件业成功的关键资源是知识型人力资源。因此,发展中国家完全有可能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加上政府推动和政策支持,在这一领域与发达国家竞争。
同时,以Linux为代表的开源运动的兴起和网络计算机(NC)的普及为软件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Linux是一个完全开放源代码的类UNIX操作系统。由于其开放性和先进的技术,赢得了一批具有丰富市场经验的软件开发者的支持,并宣布将遵循自由软件联盟(CNU)的GPL协议,使Linux得以迅速传播和发展,并开始对微软构成直接威胁。目前,Linux在全球拥有约654.38+0,000万用户,在互联网服务器使用的操作系统(OS)中排名第一,占比28%。IDC(国际数据公司)预测,五年后Linux将在全球操作系统市场排名第二。
以Linux为代表的开源软件给现有的软件产业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必将影响世界软件产业的发展。例如,开源可能成为软件开发的重要模式;以网络为核心的开放、全新的发展模式逐渐形成;改变软件业的“游戏规则”。
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数控(网络计算机)已成为计算机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特别适合我国国情,具备大力推广的条件。目前,NC已经从单一的瘦客户端扩展到便携、移动、无线的网络接入终端,用户群规模迅速扩大,普及NC的条件已经逐渐成熟。NC对CPU的性能要求不高,可以大力推进基于Linux的CPU芯片开发,努力形成中国特色的CPU设计产业。
此外,软件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企业管理、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控制的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商业竞争的有力工具。软件行业不再局限于计算机行业,已经向其他行业渗透和分布,软件的产品形式多样化。嵌入式软件市场正在升温,一个是面向消费者的市场,如手机、手持设备、信息家电等;另一个是工业应用市场,如工业自动化设备和智能仪器。这是一个相当分散的市场,因为嵌入式软件往往运行在专用的微处理器芯片上,所以不容易形成统一的独占市场。
因此,中国有很多难得的机会改变在全球软件产业链中的地位,特别是在系统软件市场的被动局面。重要的是我们国家要抓紧时间,不要沉溺于太多无用的争论。当前最迫切的是尽快确定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战略,发挥中国的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只有这样,中国的软件生产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达到国务院18号文件规定的目标,跻身世界软件强国之列。
三、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路径
前面我们考察了美国、日本、韩国、印度、以色列、爱尔兰的软件产业发展路径。现在回过头来看,未来中国的软件产业应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是,中国绝对不可能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我们有自己的国情和独特的优势资源。因此,在发展软件产业的道路选择上,我们应该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
(一)国家行为与企业行为的互动
这里的“国家行为”不仅指国家应制定合理的政策支持软件产业,还指国家应通过投资、组织和引导来促进软件产业的发展。我们之前说过,中国的信息产业基本上是建立在美国提供核心技术的平台上,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因此,中国有必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软件产品和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并为其提供市场空间。我们不能寄希望于软件企业。这是因为,第一,拥有自主版权的软件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的开发,不像软件服务业,只有优秀的人力资源才能做好。系统软件产品,如操作系统和配套软件,可以说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行业范畴。只有国家集中大量的资金资源和人才资源,以国家为主导,统一组织协调,才有可能成功。指望单个企业或者企业间的联盟来解决软件的核心问题是不现实的。二是目前我国软件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缺乏充裕的资金,无力解决开发系统软件所需的巨额资金,面临巨大风险。同时,资本的逐利性也不能要求软件企业站在国家的角度主动为国家“排忧解难”。第三,中国软件产业发展形势紧迫。只有动用国家力量,集中国家资源,采取类似我国当年“两弹一星”的非常规操作方式,迅速缩短我国软件产业与软件发达国家在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上的差距,才能使我国摆脱在国际软件产业链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和尴尬局面。
当然,体现国家在软件产业发展中的行为,并不意味着国家通过行政手段直接干预,而是在国家的引导下采取市场运作和商业化的形式。比较可行的操作方法是:国家投入巨资,以国家为主导,吸收各行各业的资金,包括软件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投资机构甚至跨国公司,直接设立实体。从事软件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在这个实体中形成从研发到产业化的“一条龙”,解决了目前我国研发与产业化脱节的“顽疾”。
(2)软件产品和服务并重。
有观点认为,目前中国应重点发展软件产品,提高中国在全球软件产业中的地位,使软件服务业保持自然增长状态。也有人认为目前中国的软件产品远远落后于软件强国,短时间内无法超越。与其在成功几率不大的系统软件领域苦苦挣扎,不如专注于服务业的发展,既能培养人才,又能创造就业,为以后专注于软件产品的开发打下基础,也符合目前软件服务业的主导发展趋势。
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观点有失偏颇,没有全面考察问题的本质。作者之所以提出“软件产品与服务并重”的观点,与“国家行为与企业行为互动”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在发展软件产业的道路上,国家与企业既有分工又有互动。国家可以利用国家的意志,集中投资,采取实体经营的形式,整合来自国家和社会的优势资源,集中力量攻克软件行业的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建立自己独立的产品体系。同时,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国家为软件企业创造市场机会,促进软件服务业的成熟和成长。企业呢?主要集中在软件服务领域,大力发展信息系统集成、ASP、信息系统运维、数据中心和资源外包、数据加工与处理、软件测试、信息系统咨询与评估、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软件和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工程培训等服务,为软件产品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提供优质服务,积累专业化知识和软件人才。国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有条件的软件企业大力发展软件服务业,提高企业素质。同时,鼓励有条件、有意愿的软件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定制软件和服务市场,学习和掌握国家软件市场的运行规则和业务流程,积极参与CMM认证,完善质量保证体系,促进软件企业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提高国际化素质。
(三)着力发展国内市场
毫无疑问,中国软件产业的国内市场空间非常巨大。我国要以电子政务、电子金融、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保障为重点,大力开发和推广应用我国自主版权的软件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工业应用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产品,通过巨大的内需推动软件产业快速发展。
电子政务涉及信息技术的各种产品和技术,促进了行业、企业和家庭的信息化。所采用的技术和产品对社会具有广泛的示范性和指导性。由于我国电子政务的安全性、个性化、本地化等特点,国内软件企业在这一领域将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尽快制定统一的电子政务标准和规范,提出政府推荐的产品或服务目录,避免各级政府部门和地方在电子政务实施中“一哄而上”,削弱电子政务对国产软件的拉动作用。
中国金融电子化发展迅速。截至2000年底,银行系统拥有大中型计算机700多台,小型机6000多台,pc机和服务器50多万台,自动柜员机(ATM)近3万台,销售终端(POS)22万台,电子营业网点覆盖率达到95%以上。金融电子化的硬件建设将推动金融领域应用软件的大发展。数字电子货币、网上支付、安全认证等电子金融功能将直接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目前,中国有15000家大中型企业和11000多家小型企业。这些企业迫切需要提高管理水平。同时,实施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将越来越强烈,企业信息化的潜在市场将越来越大。同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也将要求中国企业按照国际规则开展经营活动,这必将增加对企业管理软件的需求。目前,管理软件的有效用户仅占中小企业总数的5%左右。企业信息化将直接带动ERP(企业资源规划)、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等软件的发展。
(四)建立行业自治制度
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建立产业自主体系,需要国家层面的组织、协调和引导。目前Linux在全球的兴起,为我国逐步打破WINTEL体系,建立基于Linux的系统软件产业体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目前最重要的是建立我们自己的软件产业标准体系,占据全球软件产业链的顶端,最终发展成为可以与美国抗衡的软件强国。
参考
[1]中国软件行业协会。2000年中国软件产业研究报告[R].2001,(4).
[2]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全面推进我国信息产业的改革与发展——吴基传部长在全国信息产业工作会议上的报告[R].2002-01-28 .
[3]王文京论软件产业与软件企业管理[DB/OL].新浪网站,2001-12-09。
[4]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软件产业“十五”专项规划思路[DB/OL]。www.ccidnet.com,2001-09-30。